近年来,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紧扣新时代党员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方法。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创新成立“窑和”大讲堂,以“123”工作法有效提升党员教育工作质效。


活动现场。

明确“一条主线”,统筹建立机制,筑牢党员教育根基

推行“通用+特色”模式,科学设置政治理论、红色教育、知识技能、实践锻炼等学习课程。认真落实“党委统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1+1+N”党员教育培训模式,推动学习培训与党员发展、管理、监督相衔接,与干部教育、村(社区)干部培训相协同,与党建宣传、典型选树、经验推广相融合。根据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打造上下贯通、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秉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原则,充分吸纳各类专家人才,把能讲、会讲、善讲的“专业型干部”“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纳入其中,构建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已将20余名优秀人才纳入导师队伍。

运用“两种模式”,丰富学习形式,拓展党员教育维度

抓实党员干部学习需求,以“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实现让党员干部随时学、随地学。利用好“窑”说新语基层理论宣讲队等线下送学力量,依托“三会一课”、专题宣讲、主题党日等方式,将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榜样先锋等送到党员群众身边。发挥好网络阵地“灵活”的优势,借助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安徽先锋公众号等“指尖学习”载体推送时政热点、政策解读等各类学习内容。用好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搭建起“电视端+移动端”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把“党课开讲啦”“学习身边榜样”、《安徽党员大课堂》等优秀学习课程直接送到基层党支部、送到党员身边,增强党员教育即时性、互动性、便利性。2024年以来,推送各类学习资料100余条。

开设“三大课堂”,搭建学用平台,确保党员教育实效

根据学习、应用、消化等学习环节和党员需求,创新开设“红色课堂”“田间课堂”“实践课堂”三大课堂,构建多元化党员教育矩阵。深挖上窑新四军纪念林、淮南烈士事迹陈列馆、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等特色红色家底,作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开发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本土学习案例。运用“线上+线下”“课堂讲授+现场教学”“上台讲+实地看”等方式,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先后开展学习活动40余次。注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通过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矛盾调解等实践活动中检验学习成果。2024年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18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李恪晗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