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进党当局疯狂挑衅大陆,甚至还公开将大陆视为“外部敌对势力”。
作为回应,解放军启动了“海峡雷霆-2025A”军演,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军演结束后,赖清德本想寻求美国的“庇护”,结果等来的却是一记暴击!
眼看大势所趋,岛内竟有不少人和媒体,向大陆提出“求和条件”。
解放军环台军演
"海峡雷霆-2025A"军事演习是解放军近年来在台海地区展开的规模最大、科目最全、兵力最多的一次联合军事行动。
此次演习全面检验了解放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能力,特别是在"进逼、慑封、毁瘫、锁控"四个关键环节的战术配合。
所谓"进逼",是指解放军多路兵力同时向台岛推进,形成多方位军事压力,压缩"台独"势力的活动空间。
此次演习中,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多兵种部队协同作战,在台岛周边形成了立体化的军事存在。
多艘驱逐舰、护卫舰和战机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等关键水域和空域展开巡航,展示了解放军随时可以控制台湾周边战略要点的能力。
"慑封"环节则通过海空联合封锁行动,对台岛实施战略围堵,迫使台军海空力量无法出岛应对。
演习期间,解放军战机多次飞越台湾海峡中线,并在台岛东部海域开展远海训练,形成了对台湾全方位的包围态势。
这一行动表明,一旦发生冲突,解放军完全有能力将台军力量压制在岛内基地,失去机动反制能力。
"毁瘫"是指通过精准打击,瘫痪岛内关键基础设施,此次演习中,解放军远火部队和导弹部队展示了对假想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
演习特别对能源设施、电力系统和通信枢纽等战略要点的模拟打击,这些设施一旦被摧毁,将使台湾社会运转陷入瘫痪状态。
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综合性的体系对抗,解放军此次演习展示的正是这种全面瘫痪敌方战争潜力的能力。
"锁控"则是对台岛实施全方位封控,彻底切断"台独"势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演习中,解放军不仅在台湾周边海域设置封锁线,还模拟了对试图突破封锁的船只和飞机的拦截行动。
这一环节的演习表明,解放军有能力对台湾实施严密的海空封锁,使任何试图逃离的行为都无法实现。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除了进行例行的"谴责"外,更多的是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出乎意料的一记重击,特朗普政府的反应究竟是什么?
特朗普政府对台高额关税
就在解放军军演结束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对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的多个经济体征收高额关税。
根据公开信息,特朗普政府对台湾征收的关税高达32%,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对许多其他地区的征税水平。
这一决定对台湾经济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2024年台湾对美国出口占台湾出口总额的23.2%,接近台湾对大陆出口的31.7%。
台湾经济研究院的最新分析报告指出,如果32%的关税全面实施,预计将导致台湾GDP下降1.5%至2%,失业率上升0.5%至0.8%,这对本就面临增长放缓的台湾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朗普此举背后的逻辑并非针对台湾,而是其"美国优先"政策的一贯体现,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经济崛起时期,美国同样对台湾等亚洲经济体征收过高额关税。
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尽管台湾积极配合美国对大陆的科技封锁,但台湾钢铁等产品仍未能幸免于美国的关税打击。
这一切都说明,美国对台政策始终以美国自身利益为核心,所谓的"保护"不过是地缘政治棋局中的权宜之计。
面对美国的经济打击和大陆的军事威慑,台湾当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再加上大陆停止对台的优惠政策,那么台岛的经济将会遭到暴击!
更令人意外的是,岛内一些媒体和评论人士开始转变态度,向大陆提出了所谓的"求和条件"。
岛内媒体提出"求和条件"
据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媒体报道,岛内一些政经人士和舆论开始提出,希望大陆能够"软的更软",对台减税开放市场,以此展示对台湾民众的善意,赢得台湾民心。
《联合报》甚至在社论中直言:"大陆如能在经济上对台湾释放更多善意,将使台湾民众清楚看到谁才是真正关心台湾福祉的一方。"
据了解,岛内提出的"求和条件",主要包括延续或扩大对台湾农产品、中小企业产品的进口优惠政策。
放宽台湾企业和个人在大陆投资、就业、生活的限制。
恢复两岸官方和半官方经贸对话机制,这些条件的共同点,都是希望通过经济利益获取大陆让步,缓解当前的经济压力。
而这种"求和"的声音并非来自台湾当局官方,而主要来自民间和媒体,台湾当局领导人赖清德在公开场合仍坚持所谓"主权不容侵犯"的立场,但据台湾《天下杂志》报道,台湾经济部门已开始评估美国关税政策对台湾各行业的影响,并研究"两岸经贸备案方案"。
这种官方表态与实际行动的差异,反映了台湾当局在意识形态与经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那么,面对岛内这种看似求和实则功利的提议,大陆又持什么态度?大陆是否会如台湾某些人士期待的那样"软的更软",继续对台让利?
大陆对台政策
事实上,大陆对台经济政策一直秉持"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原则,长期实施对台湾同胞的优惠措施。
早在2018年,大陆就推出"31条惠台措施",2019年又出台"26条措施",2020年推出"11条措施",这些政策涵盖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为台湾同胞提供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和国际局势影响,2023年两岸贸易额仍达到2,334.9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1,808.7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额的42.3%。
大陆已连续30年保持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的地位。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陆市场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性远超台湾当局的政治宣传。
然而大陆方面也一再强调,两岸经济合作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近期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但我们必须指出,民进党当局利用大陆让利政策'填饱肚子'的同时,却加紧推进'台独'分裂活动,这种做法是不可能持续的。"
台湾某些政经人士提出的所谓"求和条件",本质上是希望"既要'台独'的政治安全感,又要两岸经贸的经济利益",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想法根本不现实。
在当前形势下,台湾方面应该做的不是提条件,而是回到'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来,这才是改善两岸关系的唯一正确路径。"
总结
台当局需要认清时代大势,摒弃"台独"幻想,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只有这样,两岸同胞才能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台湾民众才能获得真正的福祉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