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2025年3月28日,一场7.9级强震突袭缅甸,瞬时间地动山摇,高楼坍塌,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类显得无比的渺小。
地震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对缅甸进行救助,可尽管如此,还是造成了三千多人的死亡。
当缅甸被摧残成一堆废墟的时候,一条“钢铁巨龙”却矗立在伊洛瓦底江之上,岿然不动,成为震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条“巨龙”正是中国援建的伊洛瓦底江大桥,与之相距不到600米的阿瓦大桥在地震中损毁严重,桥面出现大面积坍塌。
而伊洛瓦底江大桥却安然无恙,两座桥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什么让这座大桥拥有如此惊人的抗震能力?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绸缪未雨,超前的抗震考量
缅甸这场地震是2025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地震,地震过后桥梁坍塌、道路断裂导致救援交通受到了严重的的影响。
阿瓦大桥也被称之为是旧实皆桥,是跨越伊洛瓦底江的唯一一座大桥,也是从缅甸进入中部内陆地区的必经之路。
但是随着这场地震的肆虐,这座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大桥也没能顶得住,还是发生了坍塌,但是在它的边上却还有一个坚挺着的桥梁。
这座桥是伊洛瓦底江大桥,也叫亚达纳邦大桥,这座桥之所以没有倒塌,主要是因为它出自于中国基建之手,也正是因为这座桥的坚挺,才使得震中地区与外界保持着良好的交通联络。
2002年中国国际工程份有限公司接下了援建伊洛瓦底江大桥这一重任,在接手之前设计师们就知道这个工程一定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缅甸地处地震频发的板块交界处,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概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亚达纳邦大桥设计之初,中国工程师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上做了周全准备。
设计师们不仅要考虑这座桥如何建,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建造技术才能确保这座大桥能够经受得住大自然的考验。
设计团队反复计算地震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与地方政府多次沟通当地的地质条件。
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和创新工艺:超深钢管桩基础被打入地下60米的坚硬岩层,以求最大程度地提升桥墩稳定性。
桥面则采用高强度Q420级钢材,其抗拉强度比普通钢材高出50%,这些顶尖的材料都是从国内运来,确保万无一失。
在结构设计上,工程师们采用了中承式刚性拱加上柔性梁的组合方案。
这种“刚柔并济”的结构在地震中能够很好地平衡应力,既能像拱桥一样承受压力,又能像梁桥一样适度变形吸收振动,耐震壁的加入则进一步强化了桥体整体的抗震性能。
但设计团队的考量远不止于此,为应对可能出现的9级以上超强地震,他们还在桥体内部预留了足够的缓冲空间。
这种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正是“基建狂魔”的风范,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建设,亚达纳邦大桥终于在2008年建成通车。
其主跨达560米,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7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它犹如一条钢铁巨龙,从此守护着伊洛瓦底江两岸的子民。
信息来源:红星新闻2025-03-28——缅甸7.9级地震,中国建的桥搭起震中地区交通联络生命线
抗震实战大考验
其实早在2011年缅甸就发生了7.2级的地震,但是亚达纳邦大桥刚刚通车3年的时间,所以这次地震也是对中国基建的一次考验。
而这次抗震实战大考验,中国很是成功,而今再一次发生7.9级的大地震,亚达纳邦大桥还是岿然不动,这让世界各国都看到了“基建狂魔”这一称号中国当之无愧。
更令人动容的是,地震发生后,这座桥成为了震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大桥输送到灾区,数以万计的灾民也通过它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本地医院负责人吴丹娜感慨道,从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起,救援物资源源不断从大桥上运来,输送伤员、药品和食品,大桥为我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震后的一个月里,大桥累计通行各类车辆10余万辆次,运送物资2万余吨,转运伤员上千人次,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
那一刻所有人都深切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中缅两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友谊之桥。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2025-04-01——直击缅甸震中实皆:近百年历史的跨江大桥坍塌,中方承建的新桥承担“生命补给线”
中国基建,授人以渔
其实,像这样高难度、高标准的援外工程项目,在中国对外援建的历史上还有很多。
从东南亚到中东,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道路,连通的不仅仅是两个城市,更是两个国家。
中国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将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传递到世界各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这种心系天下的情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中国基建令人称道的底气所在。
横跨伊洛瓦底江的这座大桥,不仅是中缅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更象征着中国与世界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7.9级地震从物理能量看,相当于上千颗原子弹同时引爆,足以在转瞬间毁灭一座现代化城市,但却奈何不了一座桥。
这种力量对比,令人惊叹,也发人深省,在自然灾害面前,再先进的科技也显得渺小,但人类善良的本心,互帮互助、休戚与共的情谊,却如一座座桥梁,让我们跨越险阻,走向光明。
结语
地震无情,大桥有情;震时惊魂,震后暖心,我们为缅甸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感到难过,同时也欣慰那座出自中国基建的大桥还能成为灾区与外界链接的路。
我们为这座桥的不屈而自豪,更为它所承载的情谊而感动,作为基建大国,作为和平的践行者,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从援建一座桥,到联通一片区域,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都是一脉相承的,“向善”的力量。
在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中,相信这种正能量必将穿越时空,照亮未来,让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