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上午,中国政府援助缅甸的第二批抗震救灾物资已从北京发往缅甸,而截至3日8时,中国救援队在缅甸一共救出了9名幸存者。

然而,在中国“出钱、出物又出人”的背景下,中国人从缅甸撤离时竟然遭到了持枪拦路收过路费这种恶劣情况。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国作为缅甸地震首个抵达救援的国家,缅方就是这么对待自己恩人的吗?

遭遇强地震的缅甸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曼德勒地区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 30 千米,截止4月3日中午,此次地震已在缅甸全国造成了3085人死亡、4715人受伤,还有341人失踪。



缅甸地震发生后,中国迅速启动应急响应,3月29日凌晨,云南救援医疗队抵达曼德勒,成为首支进入灾区的外国救援队。



随后,公羊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携带生命探测仪、无人机等设备陆续抵达,中国甚至调动14颗卫星变轨,为救援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截至4月3日,中国有近30支救援队、500余名队员在缅施救,是派出队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提供的1亿元人民币援助已分两批实施,首批物资包括帐篷、毛毯、急救包等,已分发到灾民手中。



第二批800顶帐篷、2000条毛毯、3000箱饼干等物资也于4月3日上午9时从北京启运,此外,中国红十字会还提供了150万元的现汇援助。



最关键的是,在此次跨国救援行动中,中国救援队创造多个“第一”:第一个救出幸存者,第一个启动跨国卫星监测,第一个派出医疗防疫和灾害损失评估专家组等等。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边中国还在持续对缅甸“雪中送炭”,另一边从缅甸撤离的中国人却遭到了持枪拦路收过路费这种事情。

枪口下的“过路费”



缅甸此次罕见的大地震导致了曼德勒国际机场跑道受损、高速公路断裂,所以大量的在缅中国公民选择从陆路撤离。

然而,从曼德勒到仰光的途中,撤离车队频繁遭遇持枪收费,湖南商人罗先生3 月29日从曼德勒出发,10余小时车程中至少遇到7个关卡。



更危险的是,部分武装人员不仅收费,还强行搜查车辆,这些收费点多位于曼德勒至内比都的山路,由地方武装或犯罪团伙控制。



缅甸军方对此未公开回应,但联合国评估显示,地震加剧了该国350万因冲突流离失所者的困境,地方武装趁机扩大势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提醒在缅公民“尽量组团撤离,随身携带现金,避免夜间行车”,并在仰光设立临时办证点,为无护照人员办理旅行证。

持枪收费事件折射出缅甸长期存在的“双重危机”:地质灾害与社会动荡叠加。



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少数民族地方武装与中央政府冲突不断,目前仍有40余支武装割据,控制区形成“国中之国”。

这些武装为筹措军费,涉足诈骗、绑架等犯罪活动,甚至在边境设立关卡收费,地震后,部分武装趁乱扩大控制范围,将撤离路线变为“摇钱树”。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联合国敦促各方停火,允许人道主义救援进入,但缅甸军政府与地方武装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将继续提供援助,但要求缅方确保救援通道畅通,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中国救援队在救援过程中也遭遇了阻碍。

4月2日,中国红十字会9辆物资车因“未通报进入冲突区域”被缅军鸣枪拦截,最后还是经协调后才放行的。



其实中国对缅甸的援助并非首次,2021年缅甸政局变动后,中国多次提供粮食、医疗物资,并推动中缅油气管道等民生项目。

此次地震,中国再次展现大国担当,中国的援助基于“邻里守望”的传统,但在缅甸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善意可能被地方势力利用。



场危机不仅考验缅甸的治理能力,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在灾难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而真正的救援需要超越政治分歧,回归人道主义本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