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生原创分享】

作为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zhuānxū),是轩辕黄帝之后,又是孔夫子眼中为数极少的圣君贤王之一。可是,没办法,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注:因不认识或记不住这两个字而故意绕行者除外),所以,这位“低调大帝”的低调程度不得不隆重强调一下。

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据《史记》所载,在轩辕黄帝的众多子女中,颛顼的父亲昌意因才德并不突出,没能继承大位,这导致童年的颛顼,流落到若水(今四川雅砻江)。多年之后,继位的叔父少昊,猛然间想起他,才安排他到鸟图腾部落里“打工实习”。当同龄贵族都在把玩玉琮时,他却在学习《部落管理入门》——这段经历让他既懂庙堂礼乐,又知民间疾苦,更铸就了他沉稳低调的个性——这真的可以说是“基层镀金”的正面典型吧?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后来弥补了父亲的遗憾,被叔父选为继承人。在位期间,以“务实三板斧”,开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制度的新纪元!



第一板斧:给神仙设立KPI‌

面对当时“家家跳大神,户户烧龟甲”的宗教乱象,颛顼挥出《国语》认证的“绝地天通”大招。他把祭祀天地、鬼神的权利收归国有,设立“南正”“火正”两大神职岗位,专司其事,相当于给神仙们办了“打卡机”。



后世重要的经典著述《大戴礼记》,称赞此举让“民神异业”,给原始信仰套上了制度的笼头。从此,巫师不能随便“@天庭领导”,百姓不再沉迷“转发锦鲤”,社会秩序秒变上古版“5A级景区”。

河南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壳星象图,或许正是这场改革的物化成果——当先民学会按二十八宿的坐标祭祀,混沌的信仰便有了文明的经纬。



第二板斧:给大地划定网格线

当祖上传承的政统出现些许衰相,针对“九黎乱德”的散装部落,颛顼展现出初代“城市规划师”的魄力。《淮南子》说他“北至幽陵,南至交趾”,实则是用北斗七星的轨迹丈量山河。他将星野划分为十二次,设立“四正”官制管理四方,比周朝分封制早了两千年。

陕西石峁遗址的巨石城墙,恰似这种空间治理的实体宣言——当先民在版筑夯土中触摸到“中国”的雏形,那些曾被风雨吹散的聚落,终于凝成了文明的原生细胞!



第三板斧:给太阳装上“计时器”

颛顼最接地气的发明藏在《颛顼历》的刻度里。当其他部落还在观察野鹿换角判断季节,他已带团队测算出“冬至日短,夏至影长”的天文规律。



《汉书》盛赞其历法“顺天授时”,实则是给农耕文明安上了“自运转发条”。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圭表,默默讲述着五千年前的“时间革命”——农民跟着星斗播种收割,粟穗低垂的姿态里,藏着比任何神话都动人的丰饶密码。

惠生说:务实改革的王者



这位被孔子点赞“洪渊以有谋”的帝王,最终在郑州双槐树的夯土城墙下“归元”。他的一生,虽没有黄帝战蚩尤的传奇战绩,但《尚书》里“九族既睦”的记载,却让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的陶片中窥见真相:

真正的文明奠基者,从不是呼风唤雨的神话主角,而是那个教会先民仰望星辰、丈量土地、计算光阴的务实改革家。

这一切,就像他童年抚摸过的若水,看似静默流淌,实则孕育江河——毕竟,能把制度写成基因的,才是历史真正的造物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