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环球日报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赴日进行访问,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会面,双方就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交换意见。然而,王毅刚离开日本,日本政府就“变脸”,宣布对中国石墨电极产品征收95.2%的反倾销税,临时措施自3月29日起生效,为期四个月。
石破茂(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石墨电极产业迅速发展,在技术与成本上优势显著。近三年,中国石墨电极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21%攀升至38%,价格较日本本土产品低30%-40%。以SECCarbon、东海碳等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高端电极市场曾占据全球70%份额,如今却因中国产品冲击,市场份额萎缩。日本此次加征关税,旨在短期内抬高中国产品进口成本,为本土企业争取生存空间,这与2023年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类似,都是以“产业受损”为由设置贸易壁垒。
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影响。美国长期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日本为迎合美国,在贸易领域频繁对中国采取不友好行动。如2024年跟随美国收紧对华半导体出口,2025年初加入北约网络战中心。此次加税正值美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试图构建对华技术封锁链。日本通过此举既向美国示好,又能在关键原材料领域削弱中国产业链优势,符合其所谓的“经济安全”战略。
石破茂(资料图)
日本此举也有试探中国底线的意图。中日近期刚达成20项经贸合作共识,日本却在经济对话后迅速“翻脸”,这与2023年王毅访日期间日本渔船擅闯钓鱼岛、2024年签署半导体出口限制协议等行为如出一辙。日本试图通过这种“对话—挑衅”的循环模式,反复施压测试中国反应,为后续谈判争取筹码。
日本对中国石墨电极加征高额关税,将直接冲击两国贸易规模。中国是日本石墨电极主要供应国,2024年对日出口占该品类贸易额的37%。加税后,中国产品价格优势大幅削弱,短期内出口量可能下降50%以上。而日本钢铁企业依赖进口电极,本土产能仅能满足60%需求,此举将推高其炼钢成本,形成“双输”局面。
更深层次的影响是损害互信。2025年初,中日刚重启中断六年的经济高层对话,签署多项关键协议。但日本在获得实际利益后立刻加税,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加剧了中国对日合作的疑虑,可能延缓半导体设备采购、锂电池技术合作等项目的推进节奏。石墨电极作为电弧炉炼钢的核心材料,关乎钢铁行业减排进程,日本此举可能阻碍中国企业技术输出,影响两国在碳中和领域的合作。
石破茂(资料图)
面对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可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一是实施贸易反制,参考2023年对日本水产品进口禁令,对日产高纯硅、光刻胶等关键原材料加征关税。这些产品对日本光伏、芯片产业至关重要,且对中国市场依赖度超40%,反制效果显著。二是拓展海外市场,中国石墨电极产业竞争力强,可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规避贸易壁垒。三是向世界贸易组织申诉,推动修订反倾销规则中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歧视性条款,联合新兴经济体抵制单边制裁,并通过舆论披露日本贸易保护主义历史数据,如过去十年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针对中国案例占比达68%,揭示其“规则双标”本质。
日本在王毅访日后迅速对中国石墨电极加征关税,背后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层面因素,对中日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国需保持战略定力,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