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创意广告的第3382 期推送
加入社群请后台回复“社群”二字
作者:梧桐
视觉:小倩
每年三四月,都是城市马拉松的扎堆期。
参赛跑者忙着趁春光跑出 PB(个人最好成绩),而网友忙着借比赛种草城市。
跑道风景、完赛奖牌、美食补给......这些结合了地域文化的赛事设计,在社交媒体的扩传下早已变成了“文旅营销”的一环。
看完这些小心思小创意,你可能不会贸然报名一场马拉松,但建立起对一座城的好感印象,远远足够。
没有高燃的应援文案,不足以称之为一场合格的马拉松赛事,同样,没有一两句保留原汁原味的方言标语,总让人感觉比赛的城市底色不够鲜明。
今年宁波马拉松“辣辣弄跌,莫比哈撒”的方言文案就让人眼前一亮。相比官方标注的释义,本地网友在评论区的整活翻译更有看头,城市特色和人情味浓度立显。
官方翻译:不要害怕,大胆去做。网友翻译:管他呢,干就完事。
在2025新年东湖第一跑的赛道上,也出现过一系列武汉话提示牌,不看意思自带魔性喜感,看了意思,更让人好奇心四起。
咵天:聊天
挑土:代替某人做某事,指“替赛”
信得足:诚实守信,值得信赖
四辣个寺:夸人“靠谱到位”
尤其是这句“铆起跑 四辣个寺”,让人看完一路琢磨到终点,怎么不算是分散注意力、扛过冲刺疲累感的妙招呢。
就像成都方言“雄起”通过短视频广泛传播,随着马拉松比赛越办越多,说不定哪句加油方言就成了“网红梗”,建议主办方和赞助品牌重点卷卷。
马拉松完赛包的丰俭程度,全看赛事和赞助商预算。但不管豪华还是质朴,奖牌和创意周边,比吃穿用度的具体物件更能体现城市特色,也成了跑友们集邮、收藏的单品。
最近跻身奖牌审美红榜的,有刚结束的芜湖马拉松“飞机奖牌”。了解的能联想到芜湖航空运动新城的地标,不了解的,大概都会脱口而出那句“芜湖(呜呼),起飞”。
颜值亮眼的无锡马拉松的“梅花奖牌”,还用上了NFC技术,手机连接感应后可以查询完赛记录。
有网友就调侃:以后子孙后代也能查询到我的战绩,媲美钻石的“传承感”这不就有了。
南京浦口马拉松的“翻盖”式奖牌也榜上有名。乍看平平无奇,但奖牌打开后呈现的是浦云路大桥以及镂空设计的爱心。
尤其和实拍图放在一起看,还原度高得惊人。
除了奖牌,刚过去不久的厦门马拉松,还反向卷起了“未完赛包”,通过给未完赛的选手准备了一款“关怀加油包”周边,提醒大家刷新纪录的胜利喜悦需要分享,发挥失意后的沮丧emo也值得被看见。
包包上“没关系再来”“不好意思跑崩了”的情绪文案,和包里藏着的加油小卡片《致 未完的步伐》,贴心之余很难不戳到参赛者泪腺,心甘情愿地喊出那句slogan:一起跑“厦”去!
有一种旅游踩坑叫做“全国的美食街卖的东西都一样”,但这种情况在城市马拉松的补给站很难出现,反而参赛跑者最担心的是:“特产太多吃不过来”以及“吃了太多跑不动了”。
能够出现在补给站的美食,一个标签是“分量大”,比如清远马拉松完赛点的烤猪、烟台马拉松补给站的海鲜,好像越多人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度也跟着暴涨。
什么“干净饮食”“低碳水高蛋白”,在大家排队尝鲜的那一刻全部被抛之脑后。
另一个标签,则是够“本地化”。 柳州马拉松补给站的螺蛳粉、南宁马拉松补给站的榴莲、南京浦口马拉松补给站的烤鸭、重庆马拉松补给站的钵钵鸡,让人错觉来到了一场地域特产的流水席。
甚至连马拉松自嘲段子都已经有“吃货版”了:前半程佛系养生配速,后半程饿狼扑食冲向补给站;跑崩不要紧,但错过这口热乎的肉夹馍我会恨一辈子;别人问成绩,我只问“你是半饱还是全饱”......
在赛场之外,为了让大家完成从“参赛者”到“文旅消费者”的转化,城市马拉松也铺垫好了“彩蛋”。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赛事+旅游”套餐化。大多数马拉松都会针对参赛选手开放“城市景区免费游”活动,以此来带动文旅消费。
《2024年12场马拉松赛事综合效益分析报告》就显示,2024年深圳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5场头部赛事,产生的综合效益均超过10亿元。
有意思的是,今年无锡马拉松还推出了“完赛获最高8万元购房优惠”的活动,被调侃“以前是「跑一次马 爱一座城」,现在是「跑一次马 买一套房」”。
不难看出,越办越多的城市马拉松,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吸引力公式:参赛=健身+旅游+社交。
参与其中的选手,宛如参加了一站式城市“跟团游”。边跑步边打卡途中地标景点,跑完还能拿块奖牌,顺道尝尝美食,最后再薅个景区观光,攒够九宫格朋友圈素材。
围观在外的冲浪网友,则是更新了“诗与远方”的旅游清单。在颜值亮眼的“完赛奖牌”、围堵补给站的美食“流水席”、跑道视角的“人生照片”中蠢蠢欲动。
而为了不掉入“千赛一面”“贴标式营销”的套路,城市马拉松赢得好感度的思路也越来越灵活,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依旧是“深度在地化”。
毕竟做出差异,决定了一座城市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