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想再来一次“中国行动计划”将中国科学家一网打尽?但这次他的动作晚了一步,大批科学家已经安全回国。

近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联合国土安全部,突袭了华裔教授王晓峰和他的妻子马念丽的住宅。



这并不是普通的搜查,因为王晓峰的身份太特殊了,他是印第安纳大学计算机安全领域的顶尖学者,电气电子工程、云计算、数据隐私,这些都是他的研究方向,而他的研究方向,正是美国想要制裁中国的领域,所以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掀起的“中国行动计划”,那段让美国华裔科学家人人自危的日子仿佛又要回来了。



王晓峰被辞退

2018年,特朗普政府推出了“中国行动计划”,由当时的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亲自宣布启动,官方的说法是,要通过司法手段打击所谓的“中国间谍”,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不被窃取,但实际上却成了一场针对华裔科学家的“猎捕行动”,当时白宫下了死命令,要求美国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搞一到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

而这样强制要求的结果就是情报机构和特工们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惜捏造证据,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间谍案”强加在无辜的人头上。那段时间,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们真是草木皆兵,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盯上的会不会是自己。



这计划执行了三年多,到2022年2月,拜登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宣布将其终止,但终止归终止,阴影却没散去,华裔学者们依然心有余悸,很多人不敢再申请联邦资助,甚至连正常的国际合作都不敢碰。

如今,特朗普二度入主白宫,这股“反华之风”似乎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王晓峰事件只是个开头,外界普遍猜测,这可能是“中国行动计划2.0”的前奏。毕竟,他在竞选时就没少渲染“中国威胁论”,上任后迅速收紧对华政策也在意料之中,重启“中国行动计划”或者推出类似的新计划,对他来说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选择。



但这次特朗普似乎不能如愿以偿了,因为他面对的局面已经跟六七年前大不一样了。就在他酝酿新动作的同时,美国的科研人才正在加速流失,而中国却成了不少顶尖学者的下一站。据美国《自然》杂志最近的民调数据:在超过1600名受访科研人员中,超过75%表示正在考虑离开美国。

而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肯定就是“中国行动计划”留下的伤痕太深了,那几年,华裔学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调查,甚至被贴上“间谍”的标签,即便最后证明清白,损失的时间、金钱和名誉也没人赔偿。不少华裔专家都表示自那之后,现在每次填表试验都要检查五六遍,生怕哪句话被歪曲,这种压力谁受得了?



而且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科研经费。美国科研界早就抱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预算增长赶不上通胀,年轻科学家拿项目越来越难。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政策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很可能还会推出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新措施,比如高关税、出口管制、甚至更严格的科技封锁,这些招数叠加起来,只会让美国科研界雪上加霜。要是一个科学家在美国做芯片研究,却因为出口限制拿不到关键设备,或者因为签证问题招不到学生,这样的项目还怎么搞下去?



与此同时,中国这边却在加速崛起。过去几年,中国在科研上的投入可以用惊人来形容,国家实验室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科研经费充足,学术氛围也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中国对海外人才的态度是真心实意的欢迎。

特朗普也许还想再玩一次当年的老把戏,可他没意识到,自己一手打造的“猎捕行动”,最终砸的不是别人,而是美国的未来。科研人才不是机器,他们需要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而这些,正是现在的美国给不了的,当年,美国靠着二战后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全球最顶尖的头脑,奠定了科技霸主的地位,可如今,它却在用猜疑和排外,把这些头脑往外推。

美国还有顶尖的大学和雄厚的科研基础,这是事实,可基础再好,人才流失的速度一旦加快,崩盘只是时间问题。科研不是靠硬件就能撑起来的,核心还是人,留不住人才的国家,谈何科技领先?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FBI突袭搜查知名华裔教授住宅,又一轮“中国行动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