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美国不会得到格陵兰岛。”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4月2日在格陵兰岛发表的这句断然表态,像一记冷峻的回击,划破了美国长久以来对这片北极领地的觊觎幻想。这是自特朗普政府时期公然提出“购买格陵兰”之后,丹麦政府在最高层面上首次以最直白、最强硬的语言宣告:这片冰雪之地,绝非美国的地缘棋子,也不是全球霸权交易桌上的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弗雷泽里克森自2019年特朗普表达“收购兴趣”以来首次访问格陵兰岛。她此行不单是礼节性的地方视察,而是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主权宣示之旅”。她明确表示,在格陵兰面临“外部压力”的关键时刻,丹麦与这片自治领地将“团结一致”,共同抵御任何试图动摇主权归属的企图。这番言辞,显然是直指美国,特别是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可能重启的“极地扩张野心”。

格陵兰岛,这个全球最大的不属大陆岛屿,位于大西洋与北冰洋交汇处,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它不仅是进入北极航道的咽喉地带,更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与战略矿产,是全球气候变化下新航线、新资源争夺战的“未来战场”。而对美国来说,掌控格陵兰,意味着可以在军事、科技、能源、航运等多个层面取得绝对优势,压制俄罗斯、牵制欧洲,同时掌控北极议题的主导权。

早在2019年,特朗普一句“我们有兴趣买下格陵兰”,震惊世界。在外界还将其当作笑话看待时,美国国务院却迅速启动相关评估,与格陵兰自治政府展开“非正式接触”,还向岛上提供“发展援助”,试图绕过哥本哈根,单独建立影响力。如今,随着特朗普重掌白宫,美国对格陵兰的兴趣显然死灰复燃,而丹麦这一次,选择了不再沉默。



她在与格陵兰领导人会谈前就对媒体释放出强硬表态:“格陵兰岛属于格陵兰人。”言下之意,这片土地的未来归属,不由外国总统在办公室里“定价拍板”。她的强硬并非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而是面对全球秩序剧烈变化下,对丹麦主权底线的捍卫。

在这一点上,弗雷泽里克森的强硬立场不仅是对美国的回击,也是在向整个欧洲发出信号:丹麦不会容忍域外强权借助“合作”“投资”“安全保障”的幌子,蚕食其领土与影响力范围。尤其是在美欧关系因“对等关税”、北约分摊、外交摩擦等问题而持续恶化之际,格陵兰问题已从一个地缘战略议题,升级为大西洋联盟信任危机的象征性裂口。

而美国方面的动机并不复杂。格陵兰岛目前虽属丹麦,但拥有高度自治权,美国的算盘很简单:借“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合作”之名,绕过丹麦政府直接渗透格陵兰自治机构,最终在战略上“软吞并”这块土地。一旦在岛上部署更多雷达、卫星接收站甚至军事设施,整个北极将被纳入其空天监控与导弹防御体系之中。



弗雷泽里克森对这种“温水煮青蛙式”主权侵蚀显然早有警觉。她此行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在格陵兰处于困难时期时展现团结”,点出这不仅是丹麦内部事务,更是欧洲对抗外部扩张的战略节点。在当前俄罗斯加速北极军事部署、中国加快北极科研合作、美国虎视眈眈多重背景下,格陵兰的未来已不仅属于丹麦,也将影响整个北极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格陵兰本身的政治生态也正经历剧烈变化。面对美方巨额投资诱惑、北极资源开发压力以及岛内“完全独立”思潮的兴起,格陵兰内部出现了多种声音。在这种背景下,丹麦中央政府不只是要应对外部压力,更必须赢得岛内民心。弗雷泽里克森此行释放出的承诺“我将尽我所能照顾这个美丽的地方”,正是对格陵兰民众的一种政治安抚和战略拉拢。

美国可以向格陵兰投出金钱与基地的橄榄枝,但丹麦此刻投出的,是信任、归属与主权共同体的底线。而这,才是真正对未来有决定力的因素。

格陵兰不是商品,不是投资标的,更不是超级大国可以摆在白宫地图上的一块筹码。丹麦首相的这次“说不”,不仅扞卫了一块领土,也扞卫了一个国家的尊严与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

在一个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与美国关系、意识到主权不可交易的当下,格陵兰的拒绝,也许正是小国崛起、霸权滑落的又一注脚。美国要适应一个新现实:这个世界,不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