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陈赓身为386旅旅长,打出了黄埔一期的威风,重创了日军侵略者。比如说在1938年的神头岭战役中,刘伯承就亲眼见证了陈赓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那一年的3月5日,新春佳节刚过,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就快马加鞭赶到了386旅的驻地。见到了嬉皮笑脸的陈赓,两人有些生气,向陈赓问道:“陈赓,如今大敌当前,你还轻松惬意,难不成有了退敌良策吗?”
陈赓哈哈一笑,说:“我哪敢在你们两位首长面前充大牛啊。不过我准备在邯郸-长治这一条公路中间的黎城、东阳关寻找敌人的弱点,伺机予以伏击。”
刘伯承又问了一句:“那你找好地方了吗?”陈赓带着刘伯承,看了看地图,指向了神头岭,说:“师长,我看啊,神头岭就是一个最佳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神头岭有一条深沟,公路从沟底通过,公路两旁山势陡峭,既便于隐蔽,又便于伏击,是一个设伏的好地方。刘伯承又说:“那好,你带我们实地察看一番。”于是,陈赓带着十几个旅、团干部,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神头岭,发现地形和图上别无二致。
返回驻地,陈赓决定伏击战就定在神头岭,以一个团在左、一个团在右,埋伏在公路两侧,一个团作为预备队。同时抽调一小股部队向潞河村方向游击警戒,伺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
3月16日凌晨4点半,386旅大部都进入了埋伏地点。不多时,佯攻开打,引出了1500多名敌人出城援助。9点半,日军进入了神头岭,落入了陈赓精心设计的埋伏圈。随着一声枪响,战斗正式打响。期间,陈赓举着拐杖来到了指挥部,经历两个小时,毙伤了1000多名敌人,缴获了长短枪500余支,取得了战役的完美胜利。
可没想到的是,日军又在一年后发起了报复行动。华北侵略军对太岳军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根据地被迫化整为零,展开反击。
1940年初,陈赓想到必须打一场战役,剿灭敌人的威风。于是,陈赓又在一处山区,修筑了防御工事。如果要是按照常规标准,工事一般会修个1.6米,这个深度最符合战士们的个子需求。
然而,这次陈赓又打起了小算盘,命令敌人将战壕的深度修个2米深。老兵们都不懂,纷纷询问陈赓,陈赓不着急,只说:“让你们修,你们就修,我难不成会害你们吗?”
这一消息被刘伯承听说了,发来了电报,斥责陈赓:“你陈赓不能拿战士们的性命开玩笑,难道黄埔出身的,连最基本的战术都不懂吗?”
陈赓又亲自找到刘伯承,说:“师长,我除了修战壕,还让战士们都带着一个小板凳。”见刘伯承产生了兴趣,陈赓又解释道:“师长,鬼子的炮火太强,1.6的工事不顶用,死伤太大。2米的会减少伤亡。其次,日军普遍不高,白刃战,他们要是落入工事中,一定起不来,我让战士们都带着板凳,不耽误阻击。”
事实果真如陈赓所料,日军的炮火优势发挥不出来,白刃战又因身高问题陷入了劣势。这次小的战役,386旅在陈赓的带领下,以较小的伤亡,大胜了日军。重创了日军扫荡太岳军区的目标,成为反扫荡的一次经典反击战。
刘伯承知道后,高兴得合不拢嘴,还美其名曰为“板凳战术”。这一战,也体现出陈赓灵活运用战术的特点,不拘泥于死板的战术,而是立足于实际情况,发挥我军的优势,不愧为“黄埔三杰”之一。
参考资料:《陈赓让日军不得不承认的“典型的伏击战”》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