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某小区,27岁的李萌每天的工作日程精确到分钟:7点给偏瘫父亲翻身按摩,9点带母亲去医院做透析,下午4点处理家庭账单和保险理赔,晚上还要陪父母进行认知训练。她的"雇主"每月支付6000元"工资",资金来源是父母退休金和房屋租金。这种被称为"全职儿女"的新型家庭关系,正在中国加速蔓延。

所谓全职儿女,指的是那些选择在家中全心全意照顾父母、料理家务,而不是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全职儿女究竟是啃老的新说法,还是一种新兴的职业选择?而父母的养老问题,又究竟该由谁来买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3%,独居老人突破1.2亿。与此同时,16-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长期维持在15%以上高位。当老龄化撞上就业寒潮,"家庭养老内循环"模式悄然兴起。这场代际共谋背后,是经济理性与伦理冲突的激烈博弈。



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年迈或身体欠佳,需要有人在家照顾。这时,一些年轻人选择放弃外出工作的机会,留在家里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他们每天忙碌于家务、烹饪、陪伴父母就医、处理家庭琐事等。这样的生活,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传统的“啃老”行为有些相似:都是年轻人留在家里,没有外出工作赚钱。

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全职儿女与啃老有着本质的区别。啃老通常指的是年轻人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过着懒散、无目标的生活。而全职儿女则是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为家庭做出贡献。他们虽然没有外出工作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但他们的劳动同样具有价值,为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那么,全职儿女能否被视为一种新职业呢?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实具备职业的一些特征。全职儿女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比如烹饪、护理、家庭管理等。他们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家庭提供持续的服务。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职儿女的需求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将全职儿女视为一种新职业,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上海浦东某高端养老社区内,32岁的王浩正在用项目管理软件规划父母的健康方案。这位前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将照顾阿尔茨海默症父亲和糖尿病母亲的工作分解为56个标准化流程。"家庭护理每小时市场价120元,我的服务相当于每月创造5万元经济价值。"他展示着自制的服务价值评估表。

这种职业化叙事难以掩盖结构性矛盾。家庭账户显示,王浩每月从父母账户支取2万元作为"薪酬",超过上海平均养老金1.2倍。当被问及未来规划,他坦言:"等父母百年之后,我的职场空白期可能让我彻底失去竞争力。"

当然,也有人认为全职儿女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职业。因为职业通常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有着明确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而全职儿女的劳动价值往往难以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受限于家庭的具体情况。所以全职儿女更像是一种家庭角色或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职业。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父母养老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父母的养老通常由子女来承担。这既是一种家庭责任,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职业选择的多样化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子女可能无法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这时,全职儿女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养老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情感问题。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因此,无论子女选择哪种方式来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都应该注重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综上所述,全职儿女既不是啃老的新说法,也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新职业。它是一种家庭角色或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子女承担父母养老责任的一种方式。而父母的养老问题,则需要社会、子女和家庭共同努力来解决。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应该关注和支持父母的养老生活,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