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一句“要么谈判、要么轰炸”,刚落地不久,特朗普政府就下了一步大棋。据法新社和路透社4月1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宣布将向中东增派第二艘航母“卡尔·文森”号,与原已部署的“哈里·杜鲁门”号会合,组成双航母战斗群。同时,B-2“幽灵”隐形轰炸机已秘密部署至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做好“随时动手”的准备。



这不仅是一次常规调动,而是特朗普政府在“轰炸威胁”后的具体军事行动,是一场赤裸裸的地缘信号释放——中东,不排除随时开打。

五角大楼给出的理由看似“标准”:保护商船航行、遏制侵略、回应胡塞武装和伊朗威胁。但熟悉华盛顿话术的人都知道,背后的目标,只有一个:伊朗。特朗普不再遮掩对伊朗的敌意,此次部署的武器平台之重、打击能力之强,远非简单“威慑”那么温和。

要知道,双航母战斗群的同时部署极为罕见。中东历来是美军存在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两艘核动力航母同时驻扎,意味着不仅防御升级,更具备发动持续空袭、封锁海域、甚至实施地面行动支援的能力。

然而,更让外界警觉的是B-2轰炸机的到来。B-2是美军最尖端的空中打击平台,可隐形穿透敌方防空系统,携带包括核弹头在内的高强度弹药。尤其是其标配之一——GBU-57“地堡终结者”,重达13.6吨,专门用于摧毁深埋地下的加固目标。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封“点名信”送往德黑兰:我们知道你的核设施在哪,也知道怎么摧毁它。



更巧的是,就在美军宣布这一系列部署的前几天,特朗普公开威胁称,若伊朗不就核问题让步,美国将“轰炸”其境内目标,并对其征收“间接关税”。这种将军事打击与经济胁迫捆绑的表态,虽荒唐,却极具“特朗普风格”。如今随着航母与轰炸机的实质调动,白宫显然已进入“言出必行”的政策节奏。

这并非首次美伊剑拔弩张,但这一次,危险尤为明显。这次特朗普政府摆出的是先打后谈的姿态,而非以谈促和。而且,此时地区局势已然极度不稳。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仍在持续,红海的商船动荡不止,胡塞武装频繁攻击美舰,黎巴嫩边境火药味十足。美国此时再点燃伊朗战线,无异于引爆整个中东的连环地雷。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一轮军事象征其全球战略重心回摆中东。过去两年,拜登政府曾试图“战略收缩”,集中资源于印太,压制中国。但如今,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其政策重心显然已回归传统“对抗轴心”路线。亚太方向的“卡尔·文森”号被调走,就是最清晰的信号:中东,再次成为美国全球军力运作的主战场。

但这场冒险行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恐怕并不乐观。伊朗并非毫无还手之力的国家。它拥有强大的弹道导弹库、丰富的代理人网络,以及在霍尔木兹海峡扼制能源航道的能力。若美军真正对其境内发动攻击,伊朗的反应可能远远超出美国所能承受的范围——不仅会点燃整个什叶派弧形地带,更可能直接波及以色列本土及美军海外基地。



此外,特朗普所谓的“压迫谈判”策略,早已在伊核协议退出后被证明无效。伊朗不是一个能在威胁声中就范的国家,越是极限施压,越是激发其国家主义情绪和战略防御本能。更何况,当前伊朗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支持度正在上升,特朗普政府若贸然开战,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

而且,一旦美伊冲突升级,全球能源市场将立即受到冲击。霍尔木兹海峡、红海航线、波斯湾油气田,这些都是国际经济命脉。一枚导弹击中商船,就足以让全球油价暴涨,资本市场震荡,而全球正处于刚刚从通胀泥潭中恢复的边缘。特朗普政府是否真的准备好为一次“政绩爆破”赌上全球经济的稳定?

现在,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这场军事升温的下一步,是针对伊朗的实战打击,还是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高空秀?是引发一场地区战争,还是在边缘疯狂试探?答案或许很快揭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