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诗使杏花村和杏花酒闻名遐迩。然而,杜牧并未在诗中提及“杏花酒”。“杏花”与“酒”的联系符合中国古代“花下饮酒”的习俗,后世文人效仿强化了这一联系。虽然宋元以来,“杏花酒”逐渐成为文学符号,但古代文献中并未直接记载以杏子或杏花酿酒的方法。因此,“杏花酒”更多来自文学而非实际酿酒传统,杜牧的诗赋予了“杏花酒”极大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一种诗意的代名词。记者 文康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一首简短精炼的《清明》,让“杏花村”闻名遐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地标一样的存在,甚至派生出一种酒文化——“杏花酒”。杏花村里,酒家卖的是杏花酒吗?杜牧可能会告诉你:“我可从来没这样说啊!”
杜牧的《清明》将“杏花”和“酒”联系起来,符合“花下饮酒”的传统风俗,后世文人纷纷效仿,强化了“杏花”和“酒”的意象,人们不自觉地就联想出杏花村里卖的自然是杏花酒。然而杜牧的诗中并没有提到“杏花酒”。
杏花酒在古代的“名气”更多来自文学而非实际酿酒传统。从历史上看,杏树原产于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栽培,唐代时已广泛种植于黄河流域和江南一带。其果实(杏子)在古代常被用于食用、药用。理论上我们也可以用杏子酿制果酒,用杏花调味,但古代文献中直接提到“杏花酒”的却不多。宋元以来,杏花酒逐渐成为一种文学符号,但也只是被偶尔提及,且多为虚构或借用杜牧诗意,而非实指某种酒。
唐代时,酿酒技术已相当成熟,民间和宫廷中流行各种花果酒,原料包括桂花、菊花、梅花、葡萄、桃子、樱桃、荔枝、桑葚和石榴等。《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文献都提到多种花果酒酿造方法,但未明确记载以杏子或杏花酿酒。
杏花酒即便存在,也可能未形成大规模生产或品牌效应。不过,杜牧的《清明》赋予了“杏花酒”极大的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一种诗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