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领花束#
4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通报称,“第聂伯河”集团军部队使用122毫米D-30榴弹炮,精准摧毁了赫尔松州第聂伯河右岸一处乌军无人机控制点。根据俄方描述,空中侦察发现无人机从废弃房屋内起飞后,炮兵班组在几分钟内完成坐标传输、火炮装配与瞄准射击,目标被彻底摧毁[。这一看似“教科书式”的战术行动,实则折射出俄乌冲突中无人机攻防战的全新维度。
赫尔松州作为俄乌争夺的战略要地,自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始终是无人机对抗的前沿。俄军此前已在此摧毁乌军“女巫”型重型无人机基地,并多次拦截侦察无人机。乌军则凭借第聂伯河右岸的地理优势,频繁利用民宅、农场等隐蔽设施部署无人机控制站,发动对俄军阵地、后勤线的袭扰。此次被摧毁的控制点,正是乌军“游击式”无人机战术的典型体现——通过分散化、机动化的指挥节点,降低被俄军系统性打击的风险。
与传统防空系统拦截无人机不同,此次俄军选择用牵引式榴弹炮直接摧毁地面控制点,标志着反无人机战术的转变。D-30榴弹炮射程达15公里,可发射高爆弹、激光制导炮弹,成本仅为防空导弹的1/20。
俄军事专家伊戈尔·科罗琴科指出,这种“以地制空”的策略既能切断无人机作战链条,又可避免防空资源过度消耗。值得关注的是,俄军炮兵从目标识别到摧毁仅耗时20分钟,得益于“无人机侦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自动化火控系统”的闭环链路,其反应速度较2024年提升3倍。
尽管俄军宣称此次行动成功,但战场数据显示,乌军无人机袭击频率不降反升。3月11日,俄方通报单日击落343架乌无人机,创年度纪录11;3月27日,俄防空系统一天内击落137架无人机。这种矛盾揭示出无人机战争的本质:控制点被毁仅能短暂削弱局部战力,乌军依托分散式网络和简易发射装置,仍可快速重建作战能力。正如基辅智库“国防战略中心”分析师奥列克西·梅尔尼克所言:“现代无人机战如同打地鼠,摧毁一个指挥所,会有十个新节点在暗处激活。”
社交媒体上,俄方支持者盛赞此次行动是“传统炮兵智慧的胜利”,嘲讽西方援乌无人机“不过是昂贵玩具”;反对者则质疑战报真实性,称“若俄军真如此高效,为何前线仍胶着?”一条获赞超5万的评论写道:“用二战时期的火炮打21世纪的无人机,这画面既荒诞又悲凉。”
北约前无人机作战顾问詹姆斯·卡特指出,俄军的战术成功无法掩盖其战略困境:赫尔松州80%的无人机袭击针对俄军后勤车队,导致前线补给效率下降40%。与此同时,乌军通过“星链+自主导航”技术,逐步实现无人机操作的“去中心化”,控制点被毁对其作战体系的影响日益有限。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家瓦西里·卡申更警告,俄军每拦截一架成本500美元的乌军无人机,需耗费2万至25万美元的防空弹药。
俄军此次摧毁无人机控制点,既是传统火力与现代侦察技术融合的缩影,也暴露出无人机战争的无解悖论——技术进步让单次战术打击更精准,却让整体战局更混沌。当无人机从“战场工具”升级为“战争本体”,胜负的定义变得模糊:一方庆祝击落百架无人机,另一方则在废墟中组装下一批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