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城市财经”↓

作者:余飞

01

楼市,仍在探底

转眼,2025年已经过了一季。

房地产在过去的一个季度,并没有什么好的表现。

前两个月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已有公布。

国家统计局披露:

1-2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07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3.4%,降幅收窄10.7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10259亿元,下降2.6%,降幅收窄14.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0.4%,降幅收窄17.2个百分点。


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跌幅走势来看,商品房销售跌幅收窄非常明显,从去年年初的超过20%跌幅,收窄到去年年末的超过10%跌幅,今年前两个月跌幅进入了个位数。

但核心,仍是跌。

而且,从大板块来看,无论东部、中部、西部还是东北,无论房地产投资还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商品房销售额,没有一个板块增速回正。


来源:国家统计局

3月份的数据,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不过透过机构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仍在探底中。

克而瑞披露:

百强房企3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175.7亿元,环比增长68.8%、同比降低11.4%。预判后市,4月仍为“银四”成交旺季,整体供求仍有望延续弱修复态势。

环比是相对2月份(春节月),当然会增长。但同比来看,相比去年同期,则继续下跌了11.4%。


从上图可以看到,2025年3月份百强房企的操盘销售金额,是过去五年来最低值。

02

分化愈发严重

当然,今年3月份的百强房企操盘销售额虽然进一步创新低,但和去年笼统、全面下跌不一样,今年分化现象非常严重:

重点城市成交量维持热度,三四线城市则继续拉胯。

比如四个一线城市3月份的成交量同比去年同期都好很多。

北京3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不含共有产权房)成交4151套,同比上涨51.7%、环比上涨107%,成交量接近去年“9·30”政策出台后首月成交水平。

北京3月份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9234套,环比增长62%,同比增长34.7%。其中,仅3月31日一天,北京二手住宅网签就达1386套。

深圳一手住宅预售+现售网签总量4161套,环比增长67.5%、同比增长47.2%。其中一手住宅预售网签量2926套,现售网签量1235套。


当然,4161套一手住宅网签量,相比于去年四季度的热度,下降了一半,这一点我们也要看清楚。

深圳3月份二手房成交量同样如此,同比大涨,但相较于去年四季度,热度已经不再。


广州方面,来自广州住建局的数据显示, 1-3月,全市一手住宅网签面积172.67万㎡、同比增长36.8%,全市11个区同比增幅均超过10%;二手住宅交易登记面积242.27万㎡、同比增长26.2%,全市11个区均实现同比正增长。

再看二线城市方面。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杭州与厦门。

钱江晚报披露,3月杭州十区新建商品房成交6500套左右,环比2月份增加143%,同比去年3月也有小幅上涨。

厦门3月份一手住宅成交1415套,环比大涨112%,同比上涨55.84%;成交面积154162㎡,环比上涨113%。


此外,成都、青岛、苏州、宁波、南京、郑州、昆明、合肥、福州同比也都好于去年。

但二线城市中,天津、济南、重庆、长春、佛山、长沙、无锡,表现仍疲软,同比均在下跌,也即成交均不如去年同期。

再看三四线城市,列举几个代表。

比如惠州。惠州统计局尚未披露一季度数据,其1-2月份数据显示, 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3.6%,降幅比2024年扩大1.3个百分点。

整个广东省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82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其中珠三角下降16.1%,粤东、粤西增长,粤北下降10.7%。

前两个月广州、深圳、东莞的销量在增加,其他三四线城市销量可想而知。


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湖南邵阳官方披露,今年前两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3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0.2%。销售额15.3亿元,同比下降10.7%。

湖南省没有公布整体销量数据,但公布了投资数据。一眼看去,也全是跌。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福建省公布的前两个月数据显示,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8.6%,销售额下降19.1%。厦门、福州在增长,其他城市必然在下降,且降幅不会小。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河南省公布的前两个月数据显示, 全省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5.5%。全省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下降4.8%;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5.1%。

郑州成交量在上涨,意味着郑州以外的河南其他三四线城市必定在下降。


来源:河南省统计局

其他地方就不一而足。

分化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是大势所趋。

如今核心城市几乎全面放开了限购,深圳仅保留了核心区的限购,京沪外围区的限购也大幅放松。

三四线城市如今面对的局面,不仅仅是大环境压力,还有来自核心城市的客源虹吸,局面会比去年更难应对。

所以,本号早就强调过未来一二三四线城市的走势:

第一,后续我们的经济、就业形势在如今的各种货币、财政增量政策加持下,如果筑底回稳,市场信心可能起来,否则依旧扭转不了。

第二,等这一轮调整结束之后,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住宅,依旧具备保值增值作用,但凭借炒房赚快钱的时代,不存在了。

第三,全国分化、区域分化、城市分化。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会是一个极度碎片化的市场。不仅全国范围内分化严重,区域分化、城市内部分化同样严重。

毕竟,中国人口红利已经终结,而大多数城市海量的库存现状也摆在这里。

这便意味着,这一波调整之后,我们的房价会类似于日本。

几个核心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一线与部分强二线城市),价格在通胀和需求作用下,继续上涨。其他大多数城市,会在人口流失之下,横盘若干年。少部分人口流失严重,产业羸弱的城市,房价白菜化。

核心城市,核心区与郊区,会有同样的分化。

03

三四线房价下行挡不住

之所以不看好三四线城市,逻辑在于:

第一,产业羸弱,经济羸弱。

中国的城市发展基本都依赖政策,而且过去十几二十年,好的政策都给到了中心城市。更重要的是,像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广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与自治区纷纷开启了强省会模式。

好的产业 省会优先, 优质的教育、医疗 、公共交通等资源,也是省会优先 。普通的三四线城市,根本分不到一杯羹。

以四川省来说,省会成都GDP超过两万亿,占四川省GDP的超三分之一,是第二城绵阳的5.4倍。可以说,四川21个城市,其余20个城市都是陪衬成都。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合肥,经济首位度26.9%,也即超过四分之一的GDP被装在了省会合肥。而从老大与老二角度来看,合肥是芜湖的2.7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经济的兴盛之下的房地产兴盛,才有意义。反过来,房地产兴盛带动经济兴盛,则是虚假繁荣。

换句话说,没有产业和经济支撑的楼市,是黄粱一梦,早晚有梦醒的时候。

第二,人口不断流失。

除了经济、产业外,人口这个楼市根本基座晃动,也是三四线城市调整无法扭转的根本原因。

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首次负增长。这种背景下,人口通缩城市面积扩大了不少。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的286个中,人口增长的城市只有128个,两个持平,156个城市人口在减少。

人口减少城市数量占了一大半,绝大多数都是三四线城市。

2023年共有309个城市(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自治州、盟)公布了人口数据。

其中188个人口在收缩,4个持平,117个人口在增加。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人口减少城市占309个公布人口数据城市60.8%。

大多数城市的人口都在通缩。

第三,天量库存。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全速发展,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住宅建筑拔地而起。

黄奇帆曾透露,中国房子严重过剩,没有必要继续修建,没有需求了。20%的人口建造了全世界50%的房子。

住建部曾公布数据,全国共有6亿栋建筑。

虽然这些建筑包括居住性质的住房和厂房、写字楼、机关单位等等,但一般来说,城市的住宅(商品房、住宅、小产权房、工业宿舍)占比都在一半以上,农村的建筑中绝大部分都是住宅。

以此估算,属于居住性质的房屋应该有4亿栋左右,换算成套数,就是个天文数字。而这些多余的房子,大多都集中在广袤的三四线城市。

产业与经济羸弱、人口不断减少,库存没法消化,如今再叠加中心城市的虹吸。

这个结该怎么解?

所以,本号一直在强调: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房价会“鹤岗化”,不可阻挡。

原创不易,辛苦动一动你的小指头,在文章右小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转载、广告投放、加读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备注来意,否则不通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