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感谢了,来了3次,每次接待我的律师都不同,但每名律师都非常专业、耐心,他们讲的我听得懂,知道该怎么做了。”近日,刚结束咨询的聂女士走进昆明市西山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办公室,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之后,她又先后两次向西山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意见箱内投入了两封感谢信。
认真梳理案情找到突破口
聂女士一直处于无业状态,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社保。申请社保补贴时她发现,自己与某公司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导致不能申请社保补贴。但实际上,她并未与任何单位签订过劳动合同。
为了维权,聂女士采取过报警、与公司协商、仲裁等多种方式,但都未能成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此,聂女士先后3次到西山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针对事件不同进展情况,3名值班律师都给予聂女士耐心的解答和专业的建议。其中,法律援助律师储亚利不仅耐心安抚其情绪,认真梳理案情,还面对社保部门档案调取难题,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帮聂女士找到维权突破口。
以专业守护公平正义
这只是储亚利众多法律援助经历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她用一次次的专业与温度,守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用行动诠释“法律为民”的初心。
谈及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初衷,储亚利坦言:“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工具,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运用它。”这份朴素的责任感源于她年少时的经历——一名法律援助律师帮助她的家人解决了重大纠纷。正是这份触动,让她毅然投身法律援助事业。
从法学院毕业后,储亚利曾在公证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然而,目睹基层群众因缺乏法律知识而陷入困境的经历,让她逐渐意识到,真正的法治精神,应该扎根在每一名普通人的生活中。
2023年,储亚利主动加入云南大格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执业律师,而后被西山区法律援助中心聘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积极解决群众面临的法律问题。
在储亚利看来,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对普通群众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为经济困难或缺乏法律知识的群众提供平等法律保护机会,使他们能在面对纠纷时不至于束手无策。更重要的是,法律援助可以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法律,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从而减少因无知而产生的违法行为。
在挑战中践行责任
基层法律援助工作常面临案情复杂、群众情绪焦虑等问题。“婚姻家庭和劳动纠纷最为常见,既要专业,又要讲‘听得懂的法’。”储亚利总结。为此,她习惯用通俗的语言结合案例解答,并根据咨询者需求调整沟通方式。
一次,一名老人因邻里纠纷情绪激动,拍着桌子喊道:“你们律师只会说空话。”储亚利并未争辩,而是递上一杯温水,轻声问:“大爷,先说说具体情况,我们一起想办法。”沟通半小时后,老人从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物业记录,储亚利逐条分析,帮他明确了取证方向。“她说话实在,不摆架子。”老人后来逢人便夸储亚利。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储亚利灵活分类处理案件:简单的当场解决,复杂案件建立跟踪档案,确保“件件有回音”。即便遭遇误解,她也始终以耐心化解:真诚和专业是赢得信任的关键。
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近年来,昆明市西山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始终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严格落实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值班制度,明确职责,清晰流程,规范值班纪律,以扎实的业务水平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不断提升法律援助咨询服务水平。
今年以来,该中心咨询接待室已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547人次,其中电话咨询162人次、现场来访咨询385人次。两封感谢信直观体现了群众对该中心专业法律服务的认可,为优化西山区法律咨询服务、精准对接需求提供了实证参考;不仅是该中心的温情见证,也是推动西山区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记者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