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外长落地北京,对华的一番表态看呆西方记者,就连特朗普都没听过:法中两国需要建立“强大的伙伴关系”!
据环球时报报道,近日,法国外长巴罗的访华行程,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刚下飞机,他就在公开演讲中呼吁:法中两国建立“强大的伙伴关系”,并强调“战略协调”以应对全球挑战。这一表态,让西方记者瞠目结舌,也揭示了法国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满与转向。
巴罗在演讲中援引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对中法关系的期待。在与王毅外长的会谈中,他进一步指出,面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抬头,法中必须加强战略协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这一表态,与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在美国对欧盟汽车加征关税、威胁全球贸易体系的背景下,法国的选择显得更具现实紧迫感。
法国的战略转向并非一时权宜,而是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政策倒逼的结果。特朗普上台后,对欧洲采取了强硬的经济打压措施,如钢铝关税、汽车关税等,这些举措不仅重创了欧洲制造业,也动摇了跨大西洋同盟的信任基础。以法国为例,美国对欧盟葡萄酒加征关税的威胁,直接冲击了法国农业的核心利益。在此背景下,法国转向中国寻求合作,既是经济自救的必然选择,也是对特朗普政策的一种外交反制。
中法两国在经济、技术、地缘政治等领域的互补性,为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法国的高端制造业与中国的新能源、数字经济形成互补,双方在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等新兴领域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此外,面对美国战略收缩与北约内部矛盾,法国通过“战略自主”强化与中国的协调,既是对美国压力的回应,也是对多边主义的坚守。
当然,巴罗的表态掷地有声,但中方舆论场对法国的信任赤字依然存在。毕竟,法国在过去的贸易问题上存在“两面手法”,比如欧盟对华汽车关税争议,法国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中方还采取反制手段,让法国干邑白兰地行业遭受巨大打击。
据外媒此前报道,巴罗此行访华的一大目的,是寻求就干邑白兰地面临中方关税一事进行对话。这一系列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法国外交承诺的可信度。
未来,中法关系的走向,取决于马克龙政府能否将表态转化为行动,将行动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合作。但无论如何,这场外交风暴已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21世纪的全球博弈中,孤立与对抗没有出路,唯有合作与协调方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