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岸关系的历史长河中,马英九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他曾经是两岸交流的推动者,也是缓解台海紧张局势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年来,马英九的言辞和行动却愈发模糊,似乎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迷失了方向。



曾经的“九二共识”成为了两岸沟通的基石,而如今,马英九的立场却显得摇摆不定,甚至提倡“新三不”政策,似乎在试图平衡两岸的不同立场,却未能明确表达对台湾未来的真正立场。

他是否能在迷雾中找回曾经的初心,继续为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努力?



那些年,两岸“热络”得像串门

眼下,赖清德当局正忙着给两岸交流设卡,琢磨着怎么搞“宗教团体赴陆交流揭露制度”,甚至连民众申领个证件都要加上所谓的政治审查,让本就有点冷的两岸关系更添了几分微妙。

可就在海峡对岸,湖南湘潭的齐氏宗祠里,悬挂着的依旧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先生亲笔写下的那幅家训——“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



说起那段时光,得把日历翻回到2008年。那一年,马英九走马上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关系迎来了难得的“大好时光”。

他手里拿着“九二共识”这张牌,跟大陆那边密集地接触、商谈,前前后后签了足足23项协议,涵盖了经济、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



最让老百姓有感觉的,还得是盼了多少年的“大三通”终于成了现实。

以前那种得绕道香港或者其他地方才能通邮、通商、通航的日子,一下子就结束了。

空中航线截弯取直,两岸的城市之间开通了定期直航班机,旅客们再也不用忍受转机的折腾,几个小时就能跨越海峡。信件包裹也能直接寄达,不再需要通过第三地中转耽搁。



大陆游客开始成规模地涌入台湾,台北的101大楼、南投的日月潭、嘉义的阿里山、花莲的太鲁阁,到处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陆客,操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兴奋地拍照留念。

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岛内的旅游业者、酒店、餐馆、纪念品商店都跟着忙活起来。



特别是在南台湾的高雄,六合夜市这样的地方,更是热闹非凡。夜幕降临,灯火通明,各种小吃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

很多摊主都还记得那几年的情景:大陆游客不仅人多,消费方式也新鲜,不少人掏出手机,对着摊位上的二维码扫一扫,随着手机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支付宝到账”提示音,交易就完成了。



也就在2008年,大陆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消息传来,台湾社会各界展现了极大的同胞关怀。

一场大型的电视募款晚会办得声势浩大,许多演艺明星登台呼吁,民众捐款电话不断。

时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也亲自到场参与募款活动,表达支持。

最终,台湾各界为汶川地震灾区募集了高达70.5亿新台币的善款。



紧接着,两岸经济合作的重头戏——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也签了。

这份协议的签署,像给两岸经贸往来加了个加速器,关税减免,贸易壁垒降低,各种商品和服务更容易地进入对岸市场。

效果立竿见影,到了2010年,两岸之间的贸易总额一下子就冲破了1600亿美元的大关,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的商机和民众生活的便利。



除了货物流通,人才交流也迈开了步子。

大陆的学生从那时候起,也可以申请到台湾的高等院校就读,两岸青年得以在同一个校园里共同学习、生活、交流,增进了解。



好日子里的“隐忧”悄悄浮现

得益于ECFA等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和执行,台湾对大陆的贸易确实是顺风顺水,出口额连年攀升,积累了巨额的贸易顺差。

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到了2015年前后,每年台湾从大陆市场赚取的顺差已经稳定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这对于台湾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红利。



但这笔钱的流向,以及它在岛内政治生态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警觉。

就在2015年,远在纽约寓所的知名国际法与政治学者熊玠教授,他敏锐地觉察到一个潜在的问题:台湾一方面享受着大陆方面基于同胞情谊和推动和平发展而给予的经济让利,另一方面,岛内“台独”势力的活动并未因此收敛,反而利用日益增长的经济资源,在文化、教育、社会动员等各个层面,更加隐蔽或公开地推动他们的分离主义议程。



与此同时,大陆方面对于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看法,其实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并非全然是赞誉。

一种批评的声音也始终存在,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在某些群体中可能还日益增强。

这种声音认为,马英九在处理岛内复杂的政治问题时,显得“过于温和”,甚至可以说是“软弱”。



尤其是在面对民进党及其侧翼团体不断进行各种“切香肠”式的“台独”小动作时——比如在教育课纲上动手脚,试图塑造下一代的“天然独”史观;或者在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淡化甚至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联结;以及利用各种社会议题煽动对大陆的负面情绪等等——马英九政府似乎缺乏足够有效的反制手段和坚定的政治意志去加以遏制。



想“左右逢源”?难!

马英九结束八年任期卸任后,两岸关系的氛围已经悄然改变,民进党再次上台,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官方联系中断,台海局势再度趋于紧张。

已经不再担任公职的马英九,仍然试图在两岸关系以及台湾内部蓝绿对峙的复杂格局中,扮演一个能够发声、具有影响力的角色,并试图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2018年,或许是感受到两岸关系的严峻以及岛内政治氛围的对立,他抛出了一个被称为“新三不”的论述,具体内容是:“不排斥统一,但不支持台独,不使用武力”。

这番表述在“统独”这个最为敏感的议题上采取一种相对模糊和折中的立场,现实远比设想的要骨感得多。



这个试图“左右逢源”的“新三不”,几乎立刻就引来了各方的不满和批评,结果是两边都不买账。

在台湾内部,掌握执政资源的民进党及其支持者抓住“不排斥统一”这一点大做文章,猛烈抨击马英九这是在“随中共起舞”,是在“出卖台湾”,给他扣上“亲中”甚至“投降主义”的帽子。



而在海峡对岸,大陆方面显然也对这个“新三不”感到不满。虽然其中包含了“不支持台独”,但这在大陆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大陆的核心关切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仅仅“不支持”和坚决“反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政治差异。

大陆方面更希望看到的是对“台独”明确、坚决的反对立场和实际行动,而“不排斥统一”这种相对被动和模糊的表述,也被认为缺乏诚意和担当,未能清晰地回应大陆方面对于国家最终统一目标的坚持。



带着年轻人“寻根”,初心何在?

近年来,马英九多次组织并亲自带领台湾的青年学生访问大陆,其行程安排往往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特别是聚焦于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记忆、尤其是近代苦难与抵抗历史的地点。

这种做法,在两岸官方交流中断、政治气氛趋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马英九基金会的执行长萧旭岑曾对外透露过一个细节,当参访团一行,其中大部分是首次踏上大陆土地的台湾年轻学子。

走进位于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时,面对那些展示着当年日军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特别是令人发指的冻伤实验所使用的各种冰冷刑具和图文记录时,原本可能还在好奇打量、低声交谈的年轻人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长时间的集体沉默。



那种沉默是历史的沉重与人性的黑暗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是教科书上或许从未详细描绘过的残酷真相,以实物、实景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时所引发的复杂情感。

这恰恰点出了马英九坚持组织这类参访的深层用意。他希望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成长于不同历史叙事环境下的台湾年轻一代,能够绕开被政治扭曲或刻意淡化的历史片段,直接触摸到中华民族在近代所共同经历的创伤与抗争。



历史的路口该咋走?

大陆方面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和决心日益清晰且坚定,“台独”被明确定义为绝路,没有任何存在的空间,“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对话协商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意涵——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被反复强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陆社会普遍存在一种期待,希望像马英九这样曾经在两岸关系中扮演过重要积极角色、且深知两岸历史联结的政治人物,能够更明确地把握历史大势,彻底甩掉那些容易引发歧义的模糊论述,重新坚定地站稳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立场。

人们期望他能以更“硬气”、更清晰的态度,与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划清界限,并以实际行动来展现其反对分裂、促进统一的立场。



正如大陆民众常说的那句朴素的话:“两岸是一家人”——这句话,马英九本人在过去也曾多次提及,表达过类似的理念。

但空有理念和言辞,在现实的政治博弈和历史进程中往往是苍白的。

历史最终是由行动书写的,检验一个人、一个政治人物的,终究是其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实际行动。



未来的道路如何选择,对马英九而言,不仅关乎他个人在历史长河中最终的定位——是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功臣,还是留下未能顺应历史潮流的遗憾。

更深远地看,他的选择和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牵动着两岸关系的走向,影响着台海和平稳定的大局以及中华民族整体的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资料:[1]杨泽军,周睿.马英九大陆政策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35-4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