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腐败和作风问题亮剑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都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承载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不仅明确了建设的宏伟目标,更释放出坚决纠治建设中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强烈信号,让全社会的目光聚焦于此。

在该方案中就明确了,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这一组组目标数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底气,更是对人民群众“米袋子”的郑重承诺。


高标准农田,意味着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它能极大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然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过程中,一些腐败和作风问题却如“暗礁”般阻碍着前行的步伐。

部分地区存在贪污侵占现象,建设资金被中饱私囊,导致本应用于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的资金短缺,农田建设标准大打折扣。

虚报冒领行为也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虚构项目、夸大工程量等手段骗取国家资金,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农民权益。

还有的在项目建设中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不过关,“豆腐渣”工程不仅浪费资源,更让农田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无法实现旱涝保收,让农民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违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衷。从粮食安全角度看,低质量的农田建设无法保障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在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面前,粮食生产极易受到冲击,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从农民利益角度出发,农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让他们对国家的惠农政策产生质疑,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政府公信力层面而言,这些问题削弱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破坏了政策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此次中央发文,彰显了国家对这些问题“零容忍”的坚定决心。紧盯损害农民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从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建设到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将纳入严格监管范围。

对贪污、侵占、虚报、冒领、弄虚作假等行为,依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让心存侥幸者不敢伸手,让违规违纪者付出沉重代价。

为确保监督落到实处,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发挥审计、财政等部门的专业监督作用,同时鼓励农民群众和媒体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堵塞制度漏洞,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发生。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硬仗,不容有丝毫懈怠和偏差。中央的发声,为这场战役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要以此次发文为契机,坚决向腐败和作风问题亮剑,让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成为丰收的希望田野,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更加稳固,为实现农业强国梦、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