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唐学钰
今年的清明节来临之前,李长荣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从宝岛台湾来到山东高唐,回乡祭祖,告慰先人。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对于已故老人李曰东来说,余光中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的牵挂。自16岁离家来到台湾,故乡就成了他魂牵梦萦的远方,暮年两度归家,乡愁更加浓烈,临终前的遗愿,是希望子女也能回到那片他生活过的故土,寻访血脉至亲,在祖辈长眠的土地上,续写海峡两岸的情缘。
今年三月,春寒料峭里,带着父亲的遗愿,李长荣辗转来到了高唐,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他的寻亲之路在见到堂弟李长贵的那一刻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亲人的相逢如同一缕春日暖阳将那些尘封多年的记忆轻轻晾晒,让往事又有了温度。
少时离家老大回
花甲之年,“李家小七”首归故土
李曰东的具体生年,李长贵已经记不太清了,父亲家中孩子七个,李曰东排行第七,论辈分是李长贵的“七叔”,在16岁那年遭遇“抓壮丁”被裹挟充军,从此远赴台湾,与家乡断了联系。直到1984年,一封从徐州转来的信件,带来了李曰东的消息,这才重新有了联系。
此后,海峡两岸的双方常常以信件联系,每次写信都是由李长贵的妻子单树英执笔,如今时隔多年,她依旧能够准确地念出那一长串的收信地址。互通信件的那些年里,李曰东曾无数次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但却一直没能寻到合适的归乡时机。
汹涌的思念只能靠笔墨传递,但家乡的召唤始终催促着游子的脚步,直到1988年的春天,一声久违的招呼在乡村的田野里响起。“我们没有任何准备,他从济南搭车回来,找到陈堤子村,到了村口一下车就招手喊‘我是李家小七,我是李家小七’。”单树英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举起手臂挥动,模仿着李曰东当年归乡的样子。这一年,李曰东已经六十岁有余,但在单树英看来,七叔那种终于归家的欢欣雀跃,仿佛仍像个孩子。
彼时的李曰东想不到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当年破落的小土房早已看不见,他从村口一路打听,村里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往李长贵家中送信,等到双方终于相见时,李曰东已经走到了自家的大门口,和李长贵的父亲兄弟相见,没来得及进屋便落下泪水。“40年没见了,俺叔和俺爹抱着在院里哭,俺叔跪在了地上,说不出话来。”李长贵说。
△拍摄于李曰东1988年首次回家
花甲之年重回故土,李曰东心情激动又开心,单树英记得,他把村里的同龄人都叫来了家中,热热闹闹地开了十桌席面,完成了当时的一个心愿。
携子二度归家
未曾想竟成“最后一面”
此次归家又返回台湾后,李曰东和家乡的联系愈发密切。距离的遥远挡不住血脉相连的亲缘,家乡的土地上承载着割舍不下的思念,1996年,李曰东带着自己的长子,再次回到了高唐。
“当时我在村里上小学,老师突然跟我说‘玉娜你回家,你七爷爷回来了’,我一路跑着回来,七爷爷抱着我亲了又亲,好久都不撒手。”这一年,李长贵的女儿李玉娜9岁,她记得,家里为了迎接七爷爷回来,还特意买了一个就餐用的茶几。恰好李曰东带了相机回家,饭桌上定格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团圆照片,李玉娜指着照片说:“这里是我,这里是我哥,这是我七爷爷,俺七爷爷一定要我们两个坐在他的两边,说是他的左膀右臂。”
△拍摄于李曰东1996年二次回家
再次回家的李曰东,亲自为家族里已故的三位先人立了碑,尽了后辈的孝道,而后才回台湾,心中期望着再次相见,可谁都没有想到,永别和分离就这样悄然来临。
2018年,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因受伤住院刚刚返家的李长贵想着给七叔打一个家常电话,没想到,却听到了七叔在台湾过世的消息。悲伤之余,电话里双方并没有交谈过久,可过了几日,再次拨去电话时,这个号码却再也没有接通。
单树英称,按照习俗,七叔过世的时候,随身物品包括和家乡的联系方式都被焚烧了,后来孩子们举家搬迁,房子成了空房,电话成了空号,而此前见过面的七叔长子又因病早早过世,种种因素导致了这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联系被不幸切断。“我从2010年买了手机后号码就没换过,就是怕他们找不着,怕他们打电话打不通。”李长贵遗憾地说。
父亲临终留遗愿
漂泊子孙回乡寻根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今年,3月16日上午,当李曰东次子李长荣带着家人出现在高唐县公安局尹集派出所的接待大厅时,这场历经三代人的聚散离合,终于快要迎来久违的大团圆。
这是李长荣第一次来到大陆、来到高唐,这时的他,是和当年父亲首次回家差不多的年纪。故乡早不是往昔的模样,未曾谋面的亲人不知究竟在何方,凭借着一个残缺的老地址,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希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派出所,希望民警能够相助。“父亲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能回到老家、找到亲人,能站在祖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花,磕上几个头,告诉他们漂泊在外的子孙,从未忘记过根之所在……”派出所里,李长荣诚挚地说。
海峡两岸一家亲,同宗共祖脉相连。已故人的惦念、李长荣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民警,他们下定决心,要帮其圆祭祖寻根梦。
长时间以来。李长荣寻亲无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地址的模糊不清,但这个难题对于扎根本地的民警来说却并不难解,无论信息多么破碎零散,只要有一根线在,他们就能找出想要的结果。
派出所副所长张光昭在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梳理后,很快发现了关键点:“他们的父亲原籍张庄乡陈堤子村,但张庄乡在20多年前就被撤销了,部分乡镇划分到人和街道办事处,部分划分到尹集,陈堤子就归到尹集了,这个村整体搬迁到金堤社区楼上了。”
目标已经有了,亲人越来越近了。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村民都没有印象,经过多方的走访打听,查询户籍信息,终于有一位年长的村民回忆起多年前村里确实有一户李姓的人家,家中有个孩子年少外出好像没回来过。根据姓氏和辈分,警方确定了李长贵是李长荣的堂弟无疑。
民警帮助,老兵遗愿终偿
阖家团圆,牢系两岸情缘
此时距离李长荣前来求助时间并未过去多久,当民警带来这一消息时,为寻亲疾驰两千公里的遥远距离立马缩到了近在眼前的不过几公里,原本无甚希望的寻亲之旅结束得圆满顺利,让李长荣又惊又喜。为了尽早了却父亲的遗愿,李长荣在电话里告诉李长贵想先去墓地再回家中,两人定好了在墓地相见。
考虑到李长荣一行人初来乍到并不熟悉周围的路,民警便将他们送达墓地,亲眼见证了这一家人跨越60余年的相见,将这段失联6年的亲情重新牢系。从未谋面的一家人虽初次相见,但亲情触达的一瞬,在各自苍老的面容里都看到了久违的熟悉感,虽然泣不成声,但也是笑着流泪。“高兴的不得了,这是老人家的根,虽然以前没见过,但是心是骨血相连的。”单树英说。
由于时间紧迫,短暂的两日团聚后,李长荣一行人便又匆匆返回台湾。为了表达对民警的感谢,返台后,他们特意写了一首诗,让李玉娜帮忙做成了一面锦旗,3月22日,送到了尹集派出所。这首七言绝句,承托着一份夙愿而来,带着一份圆满归去,留下一腔欢欣谢意。
李玉娜的手机里,存放着大团圆拍下的许多张合照,那些老少同欢的和和美美被定格在镜头之中,放在消息频发的微信家庭群聊里被每个人反复观看,照片上紧紧依靠的儿孙们笑容灿烂,那是父辈的心愿终得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