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上任不到百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二次蜜月”似乎已经草草收场。据《新闻周刊》4月1日报道,美国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当前的净支持率已跌至其第二任期的最低点:负14个百分点。56%的受访者不认可他的施政表现,仅有42%的人表示支持。



更刺眼的是,在经济这一历来被共和党视作王牌的议题上,特朗普的支持率同样崩塌——仅40%赞同其经济管理方式,58%表示不满。贸易问题的支持率更惨,仅38%的受访者认可他的做法,而高达60%的人明确反对。

这份数据,不只是一时的舆情反映,它是一记响亮的政治警钟。它告诉特朗普和共和党:二次执政的挑战,远比想象中来得猛烈。2020年他输掉选举的警示,显然没有在2024年胜选后彻底吸收;而现在,2025年初刚过,曾高喊“美国会再次伟大”的那股热浪,正在经济现实的寒风中迅速冷却。

对于特朗普而言,这不仅是支持率的问题,更是执政合法性、政策推动力以及党内整合力的全方位考验。民调下滑意味着共和党内部将重新评估与他的绑定风险。那些曾在大选后迫不及待靠拢“新任总统”的议员们,如今不得不掂量:是否该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与特朗普保持战略距离?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当前的下滑,集中体现在两个领域:通胀控制和贸易政策。也就是说,这不是外交危机、移民冲突等传统党争议题上的分歧,而是关乎每一个美国人钱包的“实质问题”。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宣称,上任后“物价会迅速下降”,“制造业将重返中西部”,但现实却在打脸。



截至目前,美国通胀依旧高企,消费者物价没有显著缓解迹象,汽油、租金、食品支出仍压迫着中产家庭。与此同时,特朗普上任初期推动的新一轮“对等关税”政策反而推高了进口商品成本,加剧了企业经营成本和终端消费价格。公众期待的“通胀红利”迟迟未至,反而迎来的是现实中的“口袋缩水”。

而特朗普式“关税民族主义”的副作用也正在全面显现。他所提出的10%起步、对部分国家高达40%以上的进口关税,不仅未能刺激本土产业复苏,反而引发多国报复性措施。这意味着,美国对外出口面临更大壁垒,对内物价持续承压。曾经作为选战武器的“制造业回流”论,如今已经难以自圆其说。

而且,特朗普在任内并没有推出一套系统性的经济救助计划。相比拜登政府时期的大规模基建、绿色投资和补贴体系,特朗普更多依靠“减税+强硬贸易”的老路。但这套逻辑在通胀高位、全球供应链依然脆弱的2025年,并不奏效。即便他的基本盘——白人中产和传统工业带选民愿意给予更多时间,但逐步觉醒的温和派与独立选民已开始动摇。

伦敦大学学院的政治学者托马斯·吉夫特一语中的:“虽然说特朗普的蜜月期是否结束还为时尚早,但显然,他就职典礼的光环已经开始褪色。”特朗普政府正在面临现实与承诺之间的巨大反差。而在美国政治体系中,这种落差从来都不会悄无声息地被忽略,它会被媒体放大,被选民惩罚,被反对派利用。



毫无疑问,特朗普依然掌握着共和党最坚固的基层控制力,但支持率的普遍下滑意味着,他在推行政治议程时将遭遇更大阻力。无论是移民改革、教育政策,还是重塑外交联盟的尝试,都可能因民意基础动摇而陷入僵局。共和党议员面对选区选民和白宫之间的拉扯,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忠诚疲劳”。

与此同时,这份民调也向全球释放了一个信号:世界正注视着这位“归来的强人”能否兑现其自我神话。而现实是:没有奇迹,只有算账。世界等待的不再是特朗普下一条“震撼推文”,而是他的经济政策到底是否有实际效果。对内不能提振信心,对外继续制造摩擦,最终只会让他的“强人复辟”逐渐演变为“权力泡影”。

特朗普上一次任期,在“民粹+反建制”的推动下,一度席卷华盛顿。而这一次,当他再次面对通胀、全球经济震荡与中美博弈,若无法拿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只靠言语煽动与关税战术,就想“让美国再次富强”,未免太过天真。

净支持率跌入负14%,或许只是开始。对于一位在“铁腕复辟”道路上高举高打的总统来说,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反对派的声讨,而是民众逐渐冷却的期望。当群众开始意识到“灵丹妙药”并不存在,那么无论过去的神话如何光鲜,现实都会让它一点点剥落、破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