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特朗普将在白宫正式宣布他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

不过,由于时差原因,截止撰稿前,我还没有更多消息可以透露给大家。

事实上,就连美国国内接近白宫的那些媒体,甚至驻白宫的记者,都不知道特朗普对等关税名单上有哪些国家。

01



大家关注对等关税的同时,还要注意马斯克近日透露他要辞去政府效率部职务,且该消息已经得到特朗普证实。

具体来说,上周三,也就是3月27日,马斯克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政府效率部预计5月底能完成为美国政府节省1兆美元的计划,届时他将辞去政府效率部的职务。

几天后,3月31日,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证实,马斯克将在完成任务后离开政府,因此马斯克要辞职的消息大概率已经坐实。

那么马斯克辞职到底是因为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

所谓客观原因,其实就是任务已经完成,但仅凭这一点完全不足以解释马斯克当初进入政府的动机,毕竟早知今日,他当初何必要趟这趟浑水?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些主观原因。

那么这个主观原因到底是什么?

说到这,我先透露一个信息,即三月初时,特朗普发布了一项内部命令,称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不仅不能直接进入政府各个部门调取数据,也不能直接向联邦政府下达命令,而是只能给联邦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

换句话说,不管是下令还是调数据,都需要得到特朗普允许。这可以说是流程上的正规化,但也理解为特朗普对马斯克的不信任。

如果是后者,坦率地说,这无疑会刺激马斯克。

事实上,早在特朗普上任前,我就曾预测马斯克和特朗普最终一定是一拍两散,但我当时预计最晚会在2026年,也就是中期选举之前。

因为特朗普和马斯克性格迥异,但强势的风格有很接近,两个强人不可能在一起共事,且马斯克的目标和特朗普的目前是南辕北辙的。

从这种结构性分析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马斯克和特朗普一定会分道扬镳,只是当时他们自己可能还未意识到。

如果说这次是马斯克和特朗普分道扬镳的第一回合分,那么这个第一回合其实比我预期的要早。

02



接下来,我们就来大致梳理一下,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七十多天时间里,马斯克在国内外,尤其是对美国联邦政府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影响,比如联邦政府的许多雇员、负责情报问题的特工,现在都是朝不保夕的状态。

在过去七十多天时间里,马斯克把美国政府内部搞了个天翻地覆,那么马斯克自己有得到什么吗?我们可以用四个概括,即“一无所得”,甚至还可再加四个字,即“损失惨重”

损失惨重分为两方面,第一,马斯克自己的生意。

特斯拉不仅在国外,连美国国内,其股价和销售额也是一路走低,这反映出美国民间对于马斯克跟着特朗普“倒行逆施”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反弹。

作为一个生意人,马斯克可以什么都不要,但他总不能不要自己的生意。

第二,生命,且与生意相比,生命显然更加珍贵。

马斯克本人已经承认,他已经无数次收到死亡威胁,并表示如果他遭遇不幸,那绝非自杀,而是他杀。

据说,马斯克已经将一些机密文件交给了一个朋友,并且已经将这些文件隐藏起来,以防不测。还有传言称,无论睡觉还是外出,马斯克身边都跟着众多保镖。

那他究竟追求什么呢?

他有政治野心,却因不是在美国出生,无法竞选美国总统。与特朗普的合作,未来注定会分道扬镳,而且当下他的生意和生命都已受到严重威胁,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继续如此行事。

马斯克想要改变世界,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比如SpaceX项目、特斯拉等等,尽管当前特斯拉在马斯克的商业布局中已经没有那么关键。

所以,他未来的商业版图,以及改变世界的雄心,都无需与特朗普这个本就“三心二意”的团队捆绑在一起才能实现。

由此看来,马斯克决意离开,似乎是必然趋势。

当然,我刚才说这是马斯克与特朗普分手的第一个回合,目前看属于“软分手”,而非“硬着陆”。如果“硬着陆”,以特朗普的行事风格和脾气,两人必定一拍两散,成为死对头。

马斯克若以这种方式与特朗普分开,算是“软着陆”,给双方都留了面子和尊严。

不过,要是两人中有一人,或者两人同时不理智,或许还会有第二、第三个回合,到那时,就可能是“硬着陆”了,特马两人从此结为世仇也说不定。

所以,大家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搬好小板凳,等着看后续发展吧。

03



接下来我要讲第三点,特朗普上台70多天来,美国国内发生了一些极为诡异的事,用一个成语“噤若寒蝉”来形容毫不为过。

有人或许会质疑,怎么能用“噤若寒蝉”来描述美国这样一个号称自由,甚至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国家呢?

确实,我之前曾引用《纽约时报》的内容,提到国会中的共和党议员们对特朗普的某些行为噤若寒蝉,令人难以理解。

同时,在学界,我们长期接触的一些学者,如今对评论国家外交政策也表现得噤若寒蝉,这在以往的美国是难以想象的,就好像有一把刀悬在他们头上,只是落与不落有所选择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哪个议员、学者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于任人宰割的境地呢?实在不可思议,要知道这可是美国啊。

今天我还要重点讲讲民主党。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民主党异常安静。他们到底是在谋划重大行动,还是正处于衰落的前夕呢?

说衰落的前夕或许有点夸张,但他们肯定不是在谋划重大行动。

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民主党在国会内部的反对声音,众多政治人物对特朗普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拜登上台时,民主党觉得胜券在握,对特朗普的清算、倒查、批评之声也是接连不断。

可唯独这次,特朗普再次成为焦点后,民主党却几乎销声匿迹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人不见了,还是声音没了,或者是整个影响力和态势都消失了?

我认为是最后一种情况,民主党在特朗普面前已毫无影响力,几乎不成气候。

这里有几个体现。

首先,从目前情况看,特朗普虽说要修改宪法以谋求连任,虽然这可能只是他的一厢情愿,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这不在我们当下的讨论范围内。

其次,即便特朗普不做第三任总统,共和党内民粹主义政客大有人在,比如万斯等,而民主党内现在却几乎无人能扛起大旗。

坦率地讲,这与30多年前克林顿上台时,以及当时英国布莱尔上台时形成鲜明对比,和2009年奥巴马上台时也截然不同。

那时,一批40多岁的政客在西方政坛崭露头角,如今,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欧洲,40多岁的政客几乎难觅踪迹。

这并非是因为年轻人和中年人都消失了,而是人们对政治变得冷漠、无感,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说到特朗普,我们知道他此次的影响力极大,可谓是卷土重来。

美国传统政治中的“政治正确”和“身份政治”这两个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

先说说身份政治,过去,一般黑人中下层老百姓、知识分子甚至科技大佬,相对更倾向于支持民主党。

因为科技大佬往往代表进步势力,知识分子自不必说,黑人、中下层老百姓则是为了争取自身权利,这叫身份政治,即身份象征。

如今,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身份政治已不再具有往日的重要性,变成了每个人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解读和认知,而且是从自身的命运解读,来决定自己是支持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当身份政治破裂,那些原本跟着民主党走的黑人、年轻人、知识分子、科技大佬以及科学家,基本上绝大部分都转向了共和党。

实际上,不必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几番思考就能得出结论。

那就是我之前反复强调的,在科技革命的推动或者冲击之下,社会底层的逻辑和架构发生了巨大的冲撞和动摇,导致社会表层撕裂。

这种情形类似于地震或火山爆发,在地壳深处的岩浆滚动过程中,出现一个传导机制,让火山喷发,地动山摇,美国现在的情形正是如此。

而民主党原本的身份政治,也在这种地动山摇、山崩地裂面前荡然无存,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个人感受来选择支持哪个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特朗普是共和党里面的主流,就算他是共和党里面的偏流或者支流,也会一呼百应,拥有一批拥趸者。

坦率地说,不可否认特朗普确实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时甚至能够解决问题,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极其危险。

这就是我为什么将特朗普及其周围的信徒们称为“危险的能干者”,而把那些包括民主党在内的主流派,以及像舒尔茨、马克龙这样的欧洲政治家,称为“无能的正确者”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果让“正确的无能者”转变为“正确的能干者”,那么像特朗普这样“危险的能干者”就将失去生存空间和余地。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解决了底层老百姓的身份政治问题之后,我们就要解决上层的政治正确问题,民主党就是一个显著的案例。

大约二十多年前,美国社会开始流行一种观念,即一切都要政治正确,意识形态、价值观、战略利益等都要符合一套统一的规范,也就是任何事情都有套路。

这表面上看似极其专业,但实质上却是极其僵硬和萧条,殊不知山崩地裂已经来临。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它表面上的政治正确、政治规范,与地壳深处正在发生的岩浆滚动,出现了一种巨大的反差。

当巨大的反差突然来临时,底层老百姓的身份政治也随之消融,每个人都是根据个人感受来选择支持哪个党派。

而随着底层老百姓的身份政治的消逝,上层那种由“不知危机已至”的政治僵化和教条主义所导致的政治正确也随之消失。

所有这些因素消失之后,长期习惯于政治教条和僵化思维的民主党人,面对世界剧变时,可以说是一筹莫展、一无所知,感到极其彷徨和焦虑,最终只剩下一具僵尸。

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类似于2019年当时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情况。当时的马克龙还比较年轻,思维敏捷,工作表现出色,他提出了“脑死亡”概念,当然此处指的是北约。

虽说在俄乌战争之后,北约似乎经历了一次复兴,但目前它却又一次陷入了“脑死亡”的状态。

无论是个人、企业、社会、国家、政治、团体还是文化,一旦缺失了以思辨为基础的定位,即便拥有再多的智慧,也仅仅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有这方面的小聪明都将被迫让位于人工智能。

这篇文章的内容可能较为抽象,一些观众可能需要反复观看才能理解,内容可能比较干涩,但我相信只要你多看几遍,一定能够捕捉到我的意图。

我并不期望每个人都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背后的精髓和逻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