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的沙家浜
□ 王喜根
迈进沙家浜红石民俗村,牌坊匾额上“天开波镜”四个大字,以点睛之笔勾勒出民俗村以水为主的特色。这是一个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的江南水乡小村落,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村内有江南著名藏书楼汲古阁和文昌阁、根雕馆、婚俗馆、古船馆,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当地先民劳动、生活、娱乐的器具,戏台上定时演出京剧《沙家浜》著名选段“智斗”,举行社戏、走花灯、荡湖船、打莲湘等非遗表演,展现沙家浜独特的民俗风情,俨然是一个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
村左面有个土地庙,是当年新四军后方医院旧址。1939年至1941年间,新四军一批伤病员来此养病、疗伤。夏光即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之一,他是湖南武冈人,抗战爆发后,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参谋,后来随新四军团长叶飞到苏州、常熟开展武装工作,任第五路军参谋长,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负了伤,转移到阳澄湖一带养伤。新四军主力转移后,这些伤病员与地方党组织一起重新建立武装,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夏光任司令,他转战江南,与敌人英勇作战,屡建战功。如今,医院旧址基本保持原貌,里面放置了一些蜡像,再现当年生活的一些场景。
沙家浜镇位于常熟市东南,原名横泾公社,是个地处偏僻、河荡如网、交通闭塞的地方。现代京剧《沙家浜》在全国唱红后,当地村民自发办起了“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许多新四军老战士到此寻访当年的足迹,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旅游爱好者。上世纪80年代初,横泾更名芦荡乡。1992年3月,“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更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芦荡乡正式更名沙家浜镇。2001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精明的沙家浜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从“红色游”延伸开来,返璞归真,开发出体味芦苇荡、江南田野风光的“绿色游”和赏金秋风光、品阳澄湖大闸蟹的休闲美食“金色游”,将沙家浜发展为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的综合游览区。
走出红石村,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水面与茂密的芦苇交织在一起,那就是芦苇荡。沙家浜芦苇荡总面积达67公顷,是当年新四军隐蔽养伤的场所之一。芦苇荡烟波浩渺、纵横交错,构成了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就是在这片芦苇荡中,留下了新四军和革命群众的足迹,流传着众多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我们坐着乌篷船穿梭在芦苇荡里,苇香扑鼻,野趣横生,风吹得芦苇沙沙作响,雨拍打在船篷上,思绪把我带到了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北方军民依托地道、青纱帐,南方军民凭借河湖港汊、芦苇荡,坚持与敌寇进行游击战,终于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一起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寇。
如今,沙家浜四季如诗如画,春是桃红柳绿,夏是荷藕飘香,秋是杏林尽染,冬是雪融芦花,拥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国防教育园、芦苇水陆迷宫、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沙家浜湿地公园等功能区域,不仅是革命纪念地,而且成为人们享受生态绿色、追寻返璞归真的休闲度假胜地。
“芦苇迷宫”是芦苇荡景区的核心部分,原为芦苇、杂草丛生的荒地,天长日久形成“转水墩”“活络圩”,与绵密起伏的芦苇、纵横交错的港汊构成了一个辽阔、幽深、曲折、迂回的迷宫,成为当年新四军伤病员的天然庇护所。今天,游人可以步行或划船进入,亲身体会芦苇荡的神奇。
横泾老街影视基地,保存农村建筑旧貌,吸纳江南小镇精华,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江南乡间风貌和文化特征。2004年,当地投资1500多万元修复性建成横泾老街影视基地,恢复了沙家浜老街、刁家大院、春来茶馆、江南小渔村等一批遗迹,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旅游的承载能力。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在这里摄制完成,电视剧《三言二语》《金色年华》《中国酒王》《茉莉花》《陆小凤》等也到此拍摄外景。
为教育后人,当地政府专门修复了“春来茶馆”,让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永远铭记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当年的“春来茶馆”是党的地下交通站,现在的“春来茶馆”虽是根据历史资料修复的,但仍能找到当年的痕迹。走进茶馆,青黑色方砖铺地,几张红漆八仙桌摆放得整整齐齐,七星灶上的铜壶冒着腾腾热气。茶馆工作人员告诉我,阿庆嫂作为戏剧中的典型人物,是当时无数从事地下抗日联络工作同志的缩影,他们掩护新四军、抢救伤病员、转送情报,机智巧妙地与敌人斗争。1970年底,这里的一位老地下党员捐赠了一把刻有“春来”二字的茶壶,后来当宝物送到了南京军区。这把壶与“春来茶馆”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是个谜。过去,江南水乡茶馆特别多,仅这一带,就有茶馆34家。茶馆是个不论身份、不分贵贱,人人都能去的公众场所。在茶馆里,破衣烂衫的乞丐与穿着体面的人士交谈,然后拿着施舍给他的东西离去,属于正常现象,谁能想到这一过程也是在传递重要情报?既然各色人等都能去,汉奸、特务也常来,所以茶馆内我党联络员必定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足智多谋、当机立断的一流人才。
当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最大的亮点仍然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2006年,当地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的新馆,运用半景画和声光电高科技展示手段,做到移步易景,同时融入娱乐的手法,寓教于乐,生动和丰富整个体验过程,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再现沙家浜人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把历史图片和仿真环境、实物展示与动态互动体验相结合,构建起一个互动体验的新模式,让人仿佛置身抗战时期的江南水乡场景,更深入了解沙家浜革命的背景和特点,从而打造出一个更具红色文化气息的现代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