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shangwu@aksor


朋友们,你们日常会用一次性用品吗?

一次性用品在当代人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比如出门旅行要带一次性的床单、被罩还有一次性内裤,在公司带饭懒得带餐具就买很多一次性筷子,家里来了客人懒得做饭洗碗就直接用一次性碗筷……

殊不知风险也就藏在这些看似干净方便的贴身、入口的一次性用品中。

目前我国一次性用品使用数量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一次性用品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现代人的生活。2024年蝉妈妈官方发表了抖音电商一次性用品消费趋势报告,报告中显示一次性用品GMV同比连年增长,在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14%。光是在抖音一个购物平台2023年第一季度一次性用品的GMV就有6亿+,一次性用品早已是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图片来源:《次抛生活图鉴:抖音电商一次性用品消费趋势报告》

但庞大的经济市场背后,是一次性用品屡屡被爆出存在安全风险,号称安全方便的一次用品,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次性用品的那些乱象

一次性用品经济飞涨,随之而来的是时不时爆出的一次性用品市场乱象,一次性内裤、床单被罩、塑料餐具这些我们常见的品类里隐藏着我们想象不到的风险。

  • 一次性内裤

短期出游、出差以及一些特殊时期,女孩们都会备上一些一次性内裤,一次性内裤让女孩们再也不用考虑怎么洗内裤,也不用考虑脏内裤要放在哪里的问题,穿完就丢,而且一条一次性内裤只要几块钱,对于特殊时期来说,这个价格称得上物美价廉。

也有些女孩不想洗内裤,为了省去这一大烦心事,将一次性内裤日常使用,更是连连称赞。


▲图片来源:抖音

但被女孩们当做出游必需品的一次性内裤,也是真的乱象层生。

市面上主要的一次性内裤材质分为棉纺织布、纯棉无纺布、混合材质以及彩棉,这其中更推荐大家选择纯棉材质的一次性内裤,更加透气贴肤,也更舒适。姑娘们要是长期穿着不透气材质的内裤,很可能会使私处细菌滋生,甚至引起妇科炎症

不合规的一次性内裤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消毒不达标,在运输和包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细菌超标的状况。

在今年3·15晚会中,曝光了不灭菌徒手制作的一次性内裤……此前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曝光过一次性内裤还存在生产环境脏乱差,原料随处堆放等卫生安全的问题。

哪怕是纯棉内裤也会有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黑心棉、回收棉来做,材质以及细菌超标的状况很容易让贴身使用一次性内裤的女性产生妇科疾病、过敏等反应,但在曝光之前,我们却很难怀疑到这些看似「干净」的一次性内裤上。

一次性床单被罩也存在类似的安全问题,2021年央视曾对45款一次性床品进行检测,数据显示90%的一次性床品质量都不过关,不抗静电、耐磨性差、不安全、不舒适、无法过滤细菌……这些一次性床单铺上甚至不如不铺。


▲图片来源:@小央视频

  • 一次性筷子

有上班带饭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吧?一次性筷子确实比自带筷子好用,毕竟不用再去清洗了。55我也是,自从开始带饭,就买上一大把一次性筷子,这样既不用洗筷子,也不用担心出现忘带四处借餐具的窘境。


▲图片来源:giphy

但其实,看起来干净好用的一次性筷子,有可能存在被使用硫磺漂白过的风险,而这会导致筷子中可能残留的二氧化硫会被吃到肚子里。(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的气体,过量的二氧化硫,可能会造成呼吸困难、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引起哮喘样反应。)


▲图片来源:giphy

但二氧化硫自身具备的漂白性,让它在食品领域广泛应用。

二氧化硫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添加剂,允许在水果、干果、蜜饯、干制蔬菜、饼干、果蔬汁等多种食品中出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各类产品中能添加的二氧化硫有明确规定。

但在一些小作坊中,二氧化硫很可能是被超量使用的,其中就包括一次性筷子。不过大家也别太担心,有博主对市面上的一次性筷子进行过硫含量检测,基本都是达标的。


▲图片来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但如果想要图便宜,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多的一次性筷子,那这些生产「价廉」的一次性筷子的小作坊很可能使用过量的硫磺对筷子漂白,加工后不进行脱硫处理,且不检测就直接售卖,这种产品就极具安全隐患。除此以外,有些以次充好的筷子(使用发霉原材料)价格也会很低,但用起来也是存在危险。

这里提醒大家,打开包装就一股刺鼻气味的一次性筷子绝对不能用

  • 一次性塑料餐具

一次性塑料餐具大多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以及可降解的一次性材质。

PP材质可以冷冻及加热使用,使用温度一般是-6℃至+120℃,可以盛放热饭菜,可以在微波炉里加热,一般我们的外卖盒子就是这种材质。

PS材质较硬但易撕裂,透明,常温下稳定性很强,但在高温下会分解出苯乙烯气体,因此不适宜用于太高温的饭菜、热饮。

可降解材质的主要材质有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脂(PBA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脂(PBT)、聚羟基丁酸脂(PHB)、聚丁二酸丁二醇脂(PBS)等种类,大部分可降解材质要求使用温度不高于100℃

合规的一次性餐具的风险通常来自于不合理的使用,比如过度加热、超次数使用之类,很多一次餐具能微波加热但绝对不是无限度的反复加热。


▲图片来源:giphy

不过小作坊生产的一次性餐具,从原材料上就无法避免风险,不符合国家规定的PS餐具,可能在生产过程中被使用有毒的超量单体苯乙烯。有些小作坊或者无良商家,甚至会使用劣质原材料生产一次性餐具,那些三无产品就风险很大了。



为什么一次性用品,是危害重灾区?

一次性用品,这些看起来最应该干净安全的产品为什么会成为威胁健康的重灾区?这其实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1. 原材料问题

其实说回来,无论是塑料一次性制品还是棉质的一次性用品,源头上的问题都是原材料的问题

棉质产品很可能就不含棉,甚至使用黑心棉、回收棉以次充好;塑料制品可能使用回收塑料,不严格按照生产规范添加过量违禁物;竹木制品很可能使用过量硫磺也并不经过脱硫处理,也可能将发霉的竹木进行加工后再次售卖,这些看似安全便捷的一次性用品实际上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 生产过程不规范

不规范的生产过程以及储存运输过程都可能让这些一次性用品成为细菌培养皿。

很多小作坊在生产时并没有无菌操作环境,为了降低成本还会使用劣质原料,一次性内裤、床单等产品,在生产时可能随处堆放,甚至手叠内裤手叠床单,毫无卫生安全可言。而在不规范的运输储存过程中也难免会有被细菌、病毒趁虚而入的可能。


▲图片来源:抖音@黑犬酱·MO

3. 使用方式不当

使用方式不当主要集中在一次性餐具上,虽说一部分塑料是能够被加热的,但有研究人员选取聚丙烯和聚乙烯合成的食品级塑料材质,放入微波炉中加热3分钟后发现这种一次性餐具释放出很多微塑料,因此哪怕是看似安全可微波的一次性餐具也最好别进微波炉太长时间,或者最好不要二次加热。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而一次性内裤也不建议长期使用,尤其是如果长期穿着不透气材质的一次性内裤,也可能会造成私处炎症,对女孩子们产生健康危害。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

一次性用品便捷到无法让人割舍,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使用这些「有毒」的一次性用品?

不要选择过于「物美价廉」的一次性用品,避免三无产品以及「低价诱惑」,在这类产品上我们也需要选择靠谱商家,有相关检测报告,且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如果还是担心拿不准,那其实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不用或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或者寻找一些替代品,出门旅行工作时,带上自己不想要/穿旧了的内裤当做一次性内裤来用,用完就丢;如果担心酒店床单被罩的卫生问题,可以考虑自带一床旧的床单被罩,反复利用或者用完丢掉。

带饭的上班族可以在公司备上一副自己的餐具,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既能环保,也能免受含硫筷子的攻击;在家里的时候就尽量别用一次性的塑料餐具,外卖盒子别加热,注意具体材质,不要不合理使用。

从各个方面减少被这些有毒一次性用品破坏健康的风险,选购时仔细看好安全标准,关注每类一次性用品的重要数据,用到安心放心的一次性用品。

一次性用品方便了生活这点很值得肯定,不过各类一次性使用产品的安全卫生问题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说到这儿,忍不住想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的只能靠作为消费者的自己不断学习辨别来进行商品安全防范吗?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蝉妈妈.《次抛生活图鉴:抖音电商一次性用品消费趋势报告》[R/OL].(2024-04)[2025-04-01].https://ae.aiiz.cn/UcW9Xb

[2]一次性内裤塌房了?[E/OL].(2024-10-01)[2025-04-01].https://mp.weixin.qq.com/s/DIcY6Pd9qqDMK8ughRafgw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S/OL].(2025-02-28)[2025-04-01]

[4] 广州市场监管. 一次性餐具,你用对了吗?[E/OL].(2023-08-20)[2025-04-01].http://www.heyuan.gov.cn/zwgk/zdlyxx/spypaq/aqxf/xfjs/content/post_562494.html

[5]浙江在线. 正确看待一次性塑料餐具安全性?[E/OL].(2017-09-25)[2025-04-01].https://wsjkw.zj.gov.cn/art/2017/9/25/art_1229035651_11108675.html

[6] Hussain K A, Romanova S, Okur I, et al. Assessing the release of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from plastic containers and reusable food pouche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26): 9782-979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