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里,00 后姑娘可可正跪在青石板上擦拭墓碑。清明前夕的晨露沾湿了她的工作服,这位身高 1.7 米的姑娘完成第 57 次 90 度鞠躬时,胸前的工牌在阳光下泛着微光。从文旅策划转身成为职业扫墓人,这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姑娘,用 "从前策划相遇,现在设计别离" 诠释着自己的职业跨越。



每天代祭十几位逝者的工作流程里,可可和搭档要完成擦拭墓碑、敬献鲜花、摆放祭品等仪式。整个过程会被全程录像,最终连同擦拭干净的墓碑特写,通过手机屏幕传递给千里之外的委托人。这些委托人里,既有因疫情阻隔的海外游子,也有腿脚不便的古稀老人。

"月薪 4000 元与传闻中的 ' 高薪行业 ' 相差甚远。" 可可坦言从业半年来的最大感受。面对 "从事殡葬行业不好找对象" 的世俗眼光,她笑着回应:"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这份工作需要勇气更需要共情力。" 每当看到家属收到祭扫视频时发来的感谢,她觉得那些清晨五点的山路、每天上百次的鞠躬都有了意义。

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持续发酵。有人认为 "代祭扫" 为游子搭建了情感桥梁,也有声音质疑这种服务让孝心变得商业化。在争议声中,可可始终保持着专业态度:"我们不是冰冷的服务机器,每次擦拭墓碑时,都在倾听家属讲述的生命故事。

"当春风拂过漫山新绿,这个被称作 "别离规划师" 的姑娘依然穿行在墓园石阶。在她看来,代祭扫不是简单的劳务替代,而是用仪式感守护着生者与逝者之间那份割舍不断的情感联结。这份普通却不平凡的工作,正以特殊的方式诠释着清明时节慎终追远的深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