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雅慧 通讯员 廖钺铃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噪声污染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品质的一大问题。近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海珠湿地人民法庭成功化解一起因架子鼓培训班噪声扰民引发的纠纷,实现了原、被告的双赢。

噪声频发不堪扰

这起纠纷可以追溯到一年前,某小区楼下商铺新开了一家架子鼓培训班。

“咚咚咚,咚咚咚……”架子鼓的打击声在屋内回荡,张某坐在家中,眉头紧锁。他因身体原因搬至该小区居住静养,却未曾想,楼下的架子鼓培训班成了他每日的“噩梦”。

张某多次向相关部门投诉,但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圆满解决。无奈之下,他将培训班告上了法院,要求停止噪声污染,排除妨碍。

风险提示助整改

接到诉状后,为更准确还原事实真相,海珠湿地法庭承办法官董广绪决定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在一个周末,他带领法官团队、当地街道环保小组、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有相关资质的噪声检测公司一同来到了现场。

培训班老板李女士一脸无奈地说:“董法官,我们也很不容易啊。为了减少噪声,我们已经重新改造了教室,加装了隔音棉,但楼上还是能听到声音。我们也不想打扰居民,可这是我们的生计啊。”

张某则激动地反驳道:“董法官,你听听这声音,让人怎么休息?我本来是来这里静养的,现在却成了‘受罪’。我的身体真的受不了这种折磨了。”

董广绪耐心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并结合现场情况,向培训班发出法律风险提示书,详细告知其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给予双方15天的调解整改期,尽量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同时,法院委托了有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噪声检测。

源头化解促双赢

翌日,噪声检测结果出来了。检测结果显示,在张某家检测到的声音分贝,并未达到噪声排放的标准值。但结合现场查看了解的情况,董广绪发现在张某家确实能够听到一些架子鼓的低频声音,且张某处在重病康复期,对声音的敏感度更高。

针对该情况,董广绪开始了新一轮的调解工作。

“李女士,虽然你们的噪声没有超标,但确实对张某的生活造成了影响。根据法律规定,是否构成侵权不以噪声是否超标为唯一标准,也要结合是否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董广绪说道。

李女士听后,神色变得紧张起来:“董法官,那我们该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们关门歇业吧?”

“这个不一定,但目前你们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消除噪声对张某的影响。”董广绪接着又对张某说道,“你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我理解你的诉求。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培训班的经营和孩子们的培训需求。”

在充分了解双方情况后,董广绪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建议在不改变店铺位置的情况下,将架子鼓培训课教室搬至店铺另一合适位置,以消除噪声对张某和其他邻居的影响。这样,你们既可以继续经营,又不会扰民了。”

李女士听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董法官,我们愿意配合整改。”

张某也点了点头:“只要噪声问题解决了,我也愿意撤诉。”

最终,在董广绪的调解下,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培训班按照董广绪的建议进行了整改,张某也向法院递交了撤诉申请书。

近年来,海珠湿地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做深做实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力争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努力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来源:人民法院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