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虫总科—细扁甲科〈锯谷盗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鞘翅目

多食亚目

扁虫下目

扁虫总科〈扁甲总科〉

细扁甲科〈锯谷盗科〉

细扁甲科(学名:Silvanidae)又名锯谷盗科,为鞘翅目多食亚目下的一科。已知400种,分布世界各地。中国记载6属8种。


1.外形特征

外形和特征与谷盗科相似。但头在复眼前方较突出;前胸背板侧缘具边或有锯齿状突起,且其宽度通常不大于长度;足跗节第3节呈2瓣状,为隐5节。幼虫扁平而细长,臀板不分成叉状。多发生在粮仓或谷物加工厂等场所,也有的生活于树皮下或树木中蠹虫的孔道里。

本科的种类生活在树皮下或小蠹与其他昆虫所蛀食的孔道里。常见的有锯谷盗属的种类。在仓库中发生最普遍的有锯谷盗是贮粮的重要害虫之一。大眼锯谷盗在干果类物品、植物药材中多有发现;米扁虫在贮粮中亦屡见不鲜。

小型种类,体扁平,多呈褐色。复眼突出。前胸背板后方窄。侧缘具边或锯齿。鞘翅完全覆盖腹部,后胸腹板大型。前、中足基节球形,后足基节横形。跗节5节,第3节下面呈叶片状,少数雄虫后足跗节第4节小。

2.锯谷盗

锯谷盗(学名: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是鞘翅目锯谷盗科的昆虫。


(1)形态特征

成虫扁长椭圆形,深褐色,长2.5—3.5mm,体上被黄褐色密的细毛。头部呈梯形,复眼黑色突出,触角棒状11节;前胸背板长卵形,中间有3条纵隆脊,两侧缘各生6个锯齿突;鞘翅长,两侧近平行,后端圆。

翅面上有纵刻点列及4条纵脊,雄虫后足腿节下侧有1个尖齿。幼虫扁平细长,体长3—4mm,灰白色,触角与头等长,3节,第3节长度为第2节二倍,胸足3对,胸部各节的背面两侧均生1暗褐色近方形斑,腹部各节背面中间横列褐色半圆形至椭圆形斑。

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2)繁殖特征

1年生2~5代,以成虫在仓库内外缝隙、砖石下或树缝中越冬。翌春又返回仓库内,寿命3年以上,成虫活泼,喜群聚,喜把卵产在缝隙处或碎屑中,每雌产卵量数十粒至300粒,发育适温30~35℃。当仓库内相对湿度90%左右,气温35℃时18天即可完成1代,30℃21天,25℃则需30天,耐寒力较强。

(3)生活习性

锯谷盗一年发生2~5代,主要以成虫飞往室外附近的石头、树皮下等处越冬。次年飞回室内,少数成虫留在贮粮室内各处缝隙中越冬。每头雌虫产卵平均70粒左右,多者可达375粒,卵多产于碎屑中,幼虫行动活泼,有假死性,食碎粮外表或完整粮胚部,或钻入其它贮粮害虫的蛀孔内取食为害,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32.5℃,相对湿度90%。成虫耐低温,高湿,抗性强。

(4)分布

此虫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国内已知的分布地区有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辽宁、陕西、甘肃、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苏、浙危害

(5)危害

锯谷盗又称锯胸谷盗,以幼虫或成虫蛀食香菇、草菇、平菇、茶薪菇、猴头菇、木耳等干品。

3.米扁虫

米扁虫(学名:Ahasverus advena)是一种锯谷盗科的昆虫,分布在中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保持仓库和储藏品干燥清洁,即可防止该虫发生。


(1)特征

成虫:体长2.5毫米,长卵形,红褐色。头五边形,前沿很窄,有小点刻和淡色微毛,常半缩入子前胸。复眼黑色,向外突出。触角11节,有细毛,末3节膨大呈锤状。前胸背板近方形,散布微毛和小点刻,微毛向背中央倒伏,侧缘微向外突,有深色边和细齿,前侧角各有1向外突出的圆形凸起,后侧角呈直角,后缘有边,中部向后弯伸。小盾片色深而宽扁。鞘翅黄揭色,向上拱起,有排列成行的较大点刻和淡色倒伏的细毛。足赤褐色,胫节端半部颇宽堪半部,跗节5节,末节颇长,约等于前4节之和。

幼虫:长3毫米,灰白色,细长,两侧平行,后端略宽。头及胸部呈褐色,前胸呈方形,约长于中、后胸之和。全体散布稀毛。

(2)发生规律

成虫寿命一年多,全年均可见到成虫,条件适合经20-30天可完成一个世代,成虫活泼,爬行迅速,能飞翔。成虫、幼虫喜食霉菌,开始发霉的各种储藏物中易发生此虫。在宁夏粮仓中,见到此虫与一种隐食甲混生。

(3)分布

我国宁夏及大部分省(区),华南各地尤为普遍;世界各国。

4.细扁虫

细扁虫(细扁甲科)体长3mm,小型,体背橙褐色,前胸背板下缘较窄,侧缘有6-8枚瘤状突起排列,体背密生黄褐色稀疏短毛,触角念珠状,黄褐色,倒数2-3节黑色,翅鞘具短毛略呈纵向条纹,合翅时近基部中央有一枚黑褐色的三角斑,中后方尚有1枚圆形的黑斑,各脚黄褐色无斑。本种主要分布于1000公尺以上山区,常见于墙角或隙洞,夜间会趋光。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