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漫步在成武县汶上集镇洪楼村的村道上,夕阳为错落的院落镀上金边,春风掠过树梢沙沙作响。沿着规划好的游览路线前行,依次经过垂钓园、大荷花塘、林下栈道…… 一路风景如画,村子的优美环境尽显眼前。
洪楼村。
“我们脚下的栈道是根据树林空隙单独设计的,没有破坏一棵树木。”汶上集镇党委书记赵中国踩了踩脚下的木栈道,指着周围的树林介绍。2024年,洪楼村借助汶上集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的契机,邀请浙江大学设计院定制方案,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并串联苏张庄村、秦田庄村两村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环境提质+产业造血+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如今,废弃的坑塘摇身一变,成为夏有荷花、平时可供休闲垂钓的好去处,原本坑洼破损的墙体,改造为具有鲁西南民居特色的夯土墙……60岁的村民田雪军正悠然地在自家门口遛弯,记者的目光被他家院内西墙边的景象吸引,只见笼中的鸡扑棱着翅膀,他笑着对记者说:“这15只紫苏鸡每天都下蛋,村里统一收购,笼子也是村里给的。我每天就喂喂,不费一点事,连鸡粪每天都有人来收。”
田雪军家养了15只紫苏鸡。
田雪军的老伴也利用空闲时间从事藤编工艺,仅此一项,一年就增收两千多元。“养鸡+藤编”组合模式在洪楼村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村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参与其中。小小的庭院,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宝藏地”,也成为文旅研学中让孩子们体验乡村生活、参与农事劳作的热门场所。
田雪军的老伴利用空闲时间做藤编工艺品。
洪楼村依托鲁西南民俗文化打造的美食广场,更是文旅研学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游客能品尝到白素鸡、水汆丸子、卷煎等一系列极具鲁西南风味的农家美食,在大饱口福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而苏张庄村则与洪楼村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游客游玩吃完后,可直接到车间体验服饰制作。
苏张庄村有着20余年为外地服装企业代工的历史,村里男男女女多少都掌握一定的缝制技术,近年来,在镇政府帮助下,由镇属公司、村合作社、企业,共同打造了“晚霞红光”老年服装品牌。与此同时,苏张庄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村庄建设成为带动地方就业引擎的村居“微工厂”。目前,村里共有共富车间3处,共富工坊58家,带动妇女家门口就业300余人。
苏张庄村共富工坊之一。
走进不远处的秦田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各类新鲜蔬果挂满枝头。游客可以穿梭在蔬菜大棚中,亲手采摘、品尝新鲜的果实,感受丰收的喜悦,还能体验农耕劳作,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深刻领悟农耕文明的内涵。此外,园区内的养殖区饲养着狐狸、孔雀、獾等动物,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自然、了解动物的窗口。
来研学的小朋友们。
为有效整合资源、深度促进协同发展,洪楼村、苏张庄村与秦田庄村积极推动三村之间的客源互导机制。经初步估算,这一举措将带动营收增长20%。“三村联合打造的研学项目自2025年1月15日起进入试营业阶段,截至当前,已累计接待研学人员8700余人次。”赵中国指着规划图介绍,2024年全镇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较改造前增长近2倍。
当夜幕悄然降临,村庄里暖黄色的灯火依次亮起,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美好画卷,正于这光影交错间缓缓铺陈开来。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通讯员 张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