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3725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有好多次,外地朋友问我:是不是上海人都不上班的?我对他们的提问很好奇,就问:何以见得?他们说,来上海考察学习或洽谈项目中,跑了不少地方,发现有一个跟他们那里不同的现象:上海许多商业街路边的外摆、或者咖啡馆、西餐厅等,平常也是人满满的,听口音、看装束,似乎也不是外地游客,所以就产生了这个疑问:难道上海人都不上班的?


作者拍摄

这个问题让我留心做了一些观察、分析和研究,有趣的是,随着对这个现象的深入了解,发现上海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中,人们的就业观念、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确实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为什么外地朋友会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呢?原因很简单,长期以来,生活在城市中的就业人群,工作日是要上班的,无论在政府、事业单位,还是国企、外企、民企,基本上都需要“坐班”8小时,甚至有的还要“996”。哪有工作时间跑到商业街区坐着喝咖啡闲聊的,只有到了节假日,才会有满大街的人。


图源:见水印

这种现象如今在国内大部分城市依然如此。所以,看到上海工作日街边外摆坐着那么多人,自然就不免疑窦丛生了。到底是哪些人可以在工作日“不上班”,有条件悠然自得地在外喝咖啡、社交、聊天呢?发现“自由职业”是重要的一个群体。这些年来,上海“自由职业”者大军正在快速壮大,成为所谓“不上班”人群的主体。

自由职业者为什么会在上海这座城市快速地“膨胀”起来呢?他们都是从哪里来的?根据笔者的粗略调研和分析,大体有以下几个来源:

第一,受近几年经济大环境及政策影响大的行业。如建筑设计、游戏动漫、影视制作、教育培训等,这些都是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适合于分流后从事“自由职业”,如有家在上海已有2000余名员工的建筑设计企业,现在精简至500余人。而那1500名员工还是要生活的,只不过形式上已化整为零、“各自为阵”,“自由职业”是设计师们不错的谋生方式,当然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图源:洪涛

第二,在国企、外企或民企已做到相当位置的中高层人士。他们大都人到中年,拥有相当的人脉、经验、财富和客户资源,事业如日中天。不过,对他们而言,既看到了天花板,也一眼望到了头,很想尝试换一种活法,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自由职业”者当中,有相当一批这样的人;而像当年大学生创业这种“新兵上战场”的“玩法”则越来越少。

第三,家庭财产性收入殷实不愿“上班”的人。这可能是上海特有的一个群体,经过几十年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上海有相当多的家庭拥有数套住房,尤其是近郊地区,动迁分得3-5套房子的为数不少。不少年轻一代既有可观的租金收入,又无经济上赡养老人的负担;既不愿意每天上班拿远不如租金的工资,更不愿意受单位各种规矩的束缚不自由。所以,他们也选择了“自由职业”,与人合伙做些事,既自在又没有压力还能有些收入。


图源:洪涛

第四,留学回国和高校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人。从全国看,绝大多数三四五线城市的归国人员是不会回到原籍地的,而上海往往是他们的首选。不过,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不适应国内体制内单位或企业的“内卷”,想简单轻松地工作生活,而这部分出国留学人员的家境一般而言都还不错。所以,“自由职业”也成了他们的一种选择。笔者有位教授朋友,孩子回国后没到哪个单位上班,但每天却忙得不亦乐乎;在现所文创园,两位留英的95后,租下了一块数百平方米场地,从事各种艺术活动的策展,收入也挺好。

另外,还有时代变迁的因素,几十年前到上海打工的往往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打工赚钱后,把钱寄回去养家糊口;现在,情况有变化了,有相当一批在上海高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后是不会回老家的,他们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留大城市,但如今满意的工作不好找,去一般的单位又不想过收入平平、“朝九晚五”的日子。于是出现了父母资助孩子在上海落脚,做一份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这时,“自由职业”也成了他们的第一份“工作”。

第五,不想再硬撑下去的小微企业主。这批人是近几年经济下行冲击最大的群体,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难以维持。所以,在减人还不能止亏的情况下,小老板们干脆把企业关了,反正客户和业务渠道还在,加上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发达了,“自由职业”照样能做业务,收益可能会少些,但养人压力没了,轻松自在多了。

第六,一批“年富力强”的退休人员。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技术、商务、中介等服务性岗位的人,在有了大把时间之后,更有条件从事自己喜欢且擅长的“自由职业”了。另外,还有相当一批既有一份固定工作,但又有富裕时间、专业技能和充沛精力的兼职人员。


图源:洪涛

当然,加入“自由职业”大军的还远不止这几个渠道,那么,现在的“自由职业”与传统的“自由职业”有什么不同呢?

总的看来,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职业”,主要是指摆脱了企业与公司的制约,自己管理自己,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种职业。如律师、自己撰稿人、歌手、开门锁、修鞋匠、裁缝师、教师、点心师等等,五花八门,其特点是“个体性”、“技能型”和“专业化”,虽说是“自由职业”,其实职业还是相对固定的。

而现在的“自由职业”则完全不同了,除了有一部分还是沿袭传统的形式外,更多现代版的“自由职业”又有了以下特征:

一是“择业自由”。他不会一直从事一个行业,或同时只做一件事,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作出选择;

二是“投资自由”。这是现在“自由职业”者很突出的特点,具有了投资的功能,非常偏好“众筹”的投资形式;


摄于田子坊

三是“合作自由”。不搞什么公司,根据项目,形成合伙人制、各司其职。如在田子坊有一家叫“青稚”的护手霜品牌,现已有150个门店,年营业额1.2亿元,5位主要合伙人都是女性,既是投资者,又分别负责市场、店面设计、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和日常运营。而且在不同地方,根据实际需要又有新的合伙者加入,分配也十分透明简单,按营收的百分比,每月转入合伙者账户;

四是“时间自由”。并且“在消费中工作”、“在工作中消费”,那些在咖啡馆、西餐厅会客消费的人,同时也在商务洽谈、或者社交休闲;


摄于一尺花园(陶家宅1号店)

五是“财务自由”。曾经有一份调研统计,自谋职业者获取财务自由的概率,要远比在一个组织框架内上升到能有相同收入的职位概率高得多。至于“自由职业”者开设的公司,大都是用于财务的结算,并非有一般企业实际业务的功能。目前,“自由职业”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如项目投资、策展师、律师、咨询师、设计师、培训师、音乐人、中介服务、科技转化,以及商业主理人、宠物行业、餐饮业、饮品业、烘焙业、旅游业等等。

“自由职业”者的不断增多,对上海意味着什么,是否会成为未来就业的一种趋势?我们知道,在上海一千多万就业人群中,除去政府和事业单位外,大体分布在国企、外企和民企。从现在和未来趋势看,第一类基本稳定,第二类有不确定性,第三类要看发展情况,上海与深圳、杭州、苏州乃至北京相比,民营经济一直是个软肋,如果从上海经济发展的后劲看,这块潜力巨大且亟需重点扶持和推动。


图源:洪涛

现在,大量“自由职业”者的出现,对上海来说也许是一个“好兆头”,为什么呢?

一是上海今后高质量发展靠什么?它不仅要靠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支撑,作为城市,它还需要有根植于底层的内在活力、张力和动力。过去有种说法:上海有实力、但缺活力。大量“自由职业”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力的体现,它渗透到社会的毛细血管中,是对固有思维、习惯和体制的迭代。这些城市内生的活力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要比在其它组织形式内的人更具有创造性;

二是它反映出上海的经济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朝着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向转变。根据Upwork发布的“2023自由职业前瞻”报告,2023年有38%的美国劳动力(约6400万人)从事“自由职业”,这一数字比2022年增加了400万。预计到2025年,“自由职业”者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尤其在年轻一代人中更为显著。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支撑经济发展的就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非常重要。从计划经济时代,清一色的国有企业职工,到改革开放后国企、外企、民企从业者三分天下,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尽管笔者手里没有“自由职业”总量的确切数据,但推测也是要以百万计算的。如果到了“自由职业”与其它就业人群形成四分天下、甚至三分天下时,生产力是否又会有更大的飞跃呢?上海始终有领风气之先的品格,“自由职业”者的快速增加,不也是一种领全国城市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优化的风气之先吗?


图源:网络

三是“自由职业”者队伍的扩大,也为上海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造了条件。可以讲,“自由职业”者不仅大都具备了消费的物质条件,而且他的工作与消费是融合的,消费时间、消费频次、消费量恐怕要远超“上班族”,在某种程度上讲,“自由职业”者往往可以与“中产”划等号。他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拉动了更多人就业,还可以成为促进消费的生力军,这不是上海提升消费的又一个独特优势吗?


作者拍摄

总之,“自由职业”者队伍的壮大,并非简单地用现在“就业难”能够解释的。它形成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不排除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而从事“自由职业”,但从上海城市的发展阶段看,它既有现实的因素,更有深层次的规律性在起作用;从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发达国家演进的趋势看,这种既不用政府出资,又能创造财富,还带动就业和消费的“自由职业”,其规模的不断扩大,恐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反映,是人们择业观念变化的体现,也是城市新经济对就业方式、就业结构、就业人群提出的新需求。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READ MORE

微短剧行业能赚钱的概率有多大?

4-2

上海正迈入“量子城市”,它对我们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

4-1

怎么转行卖保险的人多起来了?

3-3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