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行业里,智能可以叠加,设计可以重做,动力可以替换。唯独安全,不能模糊。无数个“0”再精彩,前面没有那个“1”,一切归零。

有人说安全已经过时了,它不性感、不出圈、没有新故事。但在沃尔沃的逻辑里,安全从来不是热不热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被忘的问题。

怎么去敬畏安全?不是贴上企业标签去讲述成就,而是像“小红马”那样,主动把品牌拿掉。它源自瑞典的达拉木马,本是一种祝福平安的木雕,如今被沃尔沃拿来讲一件事:安全,不是用来宣传的,而是要深入人心的。

我见过太多企业做公益,目的明确,节奏利落,热度来得快,消失也快。但“安全”这件事,如果有目的,就持续不下去。如果注定要慢,那它就只能靠信念撑下去。

沃尔沃做这件事已经98年了,从第一根三点式安全带,到今天每一次对系统失效的预演,它始终坚持的只有一句话:安全以人为本,不以商为业。

汉肯回归只做一件事:寻找确定性的竞争力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不确定时,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可以信赖的东西。2025年4月1日,沃尔沃汽车宣布:汉肯·萨缪尔森回来了。这位曾在十年前引领品牌走出迷雾的老船长,如今再次掌舵,不是为了改变航线,而是为了在波动中守住方向。



他的上一次任期,从2012年到2022年,是沃尔沃品牌重生的黄金十年。那是SPA和CMA两个全球化平台的时代,90系和60系产品用“零伤亡” 理念定义一辆汽车的社会价值。销量也从年销44万辆一路上扬接近70万辆,但汉肯从来没有用数字讲述沃尔沃汽车的意义。

在他的设定里,安全不是用来宣传的,而是写进工程、伦理与法规的。也是这十年,沃尔沃汽车进入到100多个国家市场,更重要的是,他让沃尔沃不再只是“满足安全法规”,而是在“创造安全标准”。他相信,法规是底线,沃尔沃要追求的是高线。

这十年里,从三点式安全带,到交叉路口刹车系统,从城市大型动物探测,到将所有车型限速180公里,沃尔沃所定义的“安全”,从未只属于沃尔沃,而是在文化与政策各异的世界里,建立一套可以普遍被接受的安全认知。



自诞生以来,沃尔沃便确定了一种技术可以更新、信仰不该动摇的长期主义。因此,在电气化与智能化浪潮翻涌而至的时刻,所有企业都在赌风口,只有沃尔沃开始重新寻找“确定性”。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在于你跑得有多快,而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我们所看到的沃尔沃汽车只是一家公司,但了解沃尔沃的都清楚,沃尔沃更像是一种信念的载体,在任何时代、任何市场、任何技术转型中,安全永远是最确定的答案。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一定会换来正确的结果

在“卷智能”、“卷出海”的营销环境中,沃尔沃汽车悄悄做了一件没人催它做的事,为孩子开发一套安全教育课程。从理念到交付,几乎沿用造车的标准。

一个有意思却又被多次忽略的点,小红马公益不挂企业logo、不讲产品、不谈技术壁垒,而是以“小红马”刻意放低品牌能见度,让安全回归安全本身,而不是变成企业存在感的延伸。



小红马课程采用PBL理念,从“为家人设计一辆安全的车”出发,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探索解决方案。它不讲规则,而是培养判断,让安全变成认知构建。

当然,这也意味着更高的门槛,课程内容以STEM为基础,交叉学科训练为辅。每一个环节都脱离了传统教学的灌输式路径,它对教具设计、师资培训、课程交付都像造一辆车一样有着严苛的标准。



在小红马安全公益中,安全不是规则和说教,而是一种认知构建和思维训练。从成都试点到全国复制,从志愿者体系到讲师团建设,沃尔沃汽车并没有把它当成一场企业活动,而是当成一项教育基础设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事上,沃尔沃没有占用课堂,这套课程是通过对地方教师、师范生的系统化培训,建立校内可持续教学的机制,不是一次讲座。2025年,小红马进入大庆,成为三年研学计划的组成部分;2030年前,它将覆盖1000所学校、培养10000名讲师、影响100万名学生。它的目标不是情绪触动,而是体系迁移。



沃尔沃的安全哲学,不只是物理层面的防护系统,也是认知层面的早期建设。企业可以用产品改写技术边界,也可以用教育影响一个时代的认知。沃尔沃汽车选择后者。慢,不等于不前进;看不见,不代表没有力量。做正确的事情,并不需要被认同,但当这件事坚持得足够久,社会一定会在某个时刻给出回响。

沃尔沃的安全总会有时代的印记

在电动与智能时代,行业遵循的是“摩尔定律”的速度逻辑。但在安全这件事上,是否也需要迭代?沃尔沃的答案是:不是推翻重来,而是代代延续。

它变了,也没变。技术变了,材料变了,能源变了,但“保护人”这个命题,从未改变。沃尔沃的每一次革新,不是抛弃旧定义,而是将其嵌入新的时代语境。



上世纪,沃尔沃的答案写在结构上。三点式安全带、儿童坐垫、硼钢安全笼,构成了被动安全的基础逻辑。那是一个靠钢铁抵御风险的年代,车企的责任,是构建一个“不让事故致命”的物理边界。



进入21世纪,它开始把问题往前推。2010年起,主动安全系统上车,从行人识别到夜间骑行监测,从对向来车避让到城市动物识别,感知系统替代了人类反应,机器成为判断的一环。2020年,沃尔沃主动将车型限速至180公里。外界质疑它保守,它却认为:这不是技术限制,而是立场声明。安全,从不是“我能做到什么”,而是“我选择不做什么”。

进入电动智能时代,安全面临全新命题。系统更复杂、控制链更长,传统的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难以覆盖全部风险。软件定义汽车之后,真正的问题是:当软件失效,硬件如何兜底?



沃尔沃从电池热失控的结构防护,到测试无数个未知事故后车门如何确定性的打开,这是可能是除了沃尔沃以外,别人很少去思考的事情。

它的视野也延伸至环保维度:电池能否再利用?材料能否闭环?当别人用“零排放”讲完电动化的全部价值,沃尔沃反问:“这个电池,十年后去哪?”这不是延迟问题,而是提前负责。

这正是沃尔沃式安全的特征:它不抢风口,而问源头;不卷速度,而算风险;不博眼球,而筑底线。它不是短期护城河,而是一种穿透技术周期的系统能力。

沃尔沃的安全路径,从安全带走向传感器,再延展到算法逻辑、电池结构与材料回路。它未必最亮眼,却是最难被替代的那个基础模块。每一个时代,都有人重新定义安全,而沃尔沃始终在这个序列里。

沃尔沃的坚持始终清醒:不是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值得庆祝,但每一次守住底线都值得铭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