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孤独症患者的就业困境,本质上是社会资源配置与政策衔接的失灵。


▲ 3月31日,老师带领学生在特殊教育实训基地制作糕点。图/新华社

| 陈广江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距1982年我国诊断首例孤独症已经过去43年,不少孤独症儿童已长大成人。如何安置成年后的孤独症群体,是摆在孤独症家庭与社会面前的又一道难关。

据《法治日报》报道,目前,学龄前的孤独症儿童可以进行免费康复训练,6岁至18岁可以去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但对成年的,尤其是大龄孤独症患者在就业等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完善空间。

数据显示,我国心智障碍者群体的就业率不足5%,很多大龄孤独症患者更是长期被困于家庭。这种困境折射出的不仅是家庭的无助,更是制度性支持的缺失,本质上则是社会资源配置与政策衔接的失灵。

当前,针对孤独症群体的帮扶政策呈现明显的“重幼轻长”倾向。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就业支持体系薄弱、社会接纳度低等问题层层叠加,导致不少孤独症患者成年后仍然难以摆脱只能待在家里的困境。

2024年7月,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等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标志着我国孤独症服务从“补缺式救助”向“系统性赋能”转型。近年来,部分地区虽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试图将服务延伸至就业与托养领域,但零星试点难以覆盖庞大群体。

破解困境,需以制度重构为核心,不断完善孤独症人士全生命周期社会支持体系。

一方面,针对孤独症人士的职业教育需与就业市场需求深度绑定。若能将其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直接挂钩,比如定向培养烘焙、数据整理等领域的专项人才,便可打通就业堵点。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参与。现行按比例雇佣残障人士的规定虽具强制性,但执行中常流于形式。若能细化税收减免、岗位补贴等配套措施,并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由专业人员协助企业优化岗位适配、化解用工风险,政策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专业化社会支持网络。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资质认证等方式,扶持社会组织开发科学评估工具,为孤独症人士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而非将其简单安置于“低技能、低价值”的庇护性岗位。

社会观念的革新同样不可忽视。现实中,部分企业仍将雇佣心智障碍者视为“慈善行为”而非社会责任,担心其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偏见,源于对孤独症群体能力的片面认知。事实上,许多患者在重复性工作、细节处理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优势。

孤独症患者的人生,不应止步于未成年阶段。这需要政府以精细化的制度填补断层,企业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多元价值,社会以包容的姿态重塑认知。唯有如此,“星星的孩子”才能真正闪耀在人间,而非困守于孤独宇宙。

撰稿 / 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