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了华夏大地,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汽车,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是奢侈品般的存在,而当时汽车的售价,更是近乎天价。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逐步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中站稳脚跟,汽车行业更是连续十余年全球产销量第一,可谓风雨激荡,旧貌新颜。
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每千人拥有汽车0.5辆到如今每5个人就有一辆汽车,颇有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味。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豪华品牌们,价格更是不断下探,奔驰宝马甚至已经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第一辆车的首选。为何豪牌越卖越便宜,这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豪牌刚开始卖得有多贵
笔者找到了1996年北京地区的汽车价格表,用表格的形式带大家看看当年的豪牌在国内的销售状况。
1996年北京地区汽车价格表
车型
配置、性能及说明
参考价(万元)
2.6E 顶级
46
宝马528i(E39)
96款 四气囊 带电眼 白/红
76
宝马740i(E32)
96款 带电眼
94
奔驰S320 (W140)
96款 全装备 黑色
102
奔驰S600(W140)
97款 黑/白
160
沃尔沃960
顶级
70
作为直观对比,笔者在网络上收集到1996年www.quantumbe.com北京职工月平均工资仅为798.25,年平均工资9579元。
进一步来看,北京二环1996年的房屋均价在四千每平方米,拿宝马528i举例,其售价相当于一套二环190平米的房子,按现在均价八万来看,这一套房子市值已经达到了1520万。
对比下来,豪华品牌当时的售价可以说是天价了,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
为什么当年豪牌能卖这么贵?
►历史溯源,豪牌一开始就难以高攀
这还得从中国汽车发展历史讲起。我们先来看一段《报告文学》中的小片段:“这天早上,一位在机关扫地倒茶的阿婶,扳着手指,给在门口收邮件报纸的阿伯算账,进口一辆日本超豪华皇冠只需5700美元,以美元和牌价(计划经济中国营企业挂牌标示的价格)比率1:2.8计算,打了关税,还是有100%、甚至200%的惊人利润。两个人越算越欢喜,因为他们刚刚搞到了一张进口汽车批文。”
这就是1984年作为经济特区刚刚开放的海南岛陷入的“全民炒车”热潮。也正是新中国进口汽车的一个缩影。
配图为1999年第十代丰田皇冠
从建国后一直到70年代前期,我国主要依靠从东欧进口“伏尔加”和“华沙”等车型补足公务用车的空缺。随着中美关系缓和,质量优异的西方豪牌轿车得以被进口,自然而然在1972年后成为公务车首选。
几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开始有了汽车的需求。但在当时的外汇政策下,每一辆车的进口,都需要得到专门的批准,称为“进口汽车配额许可制度”,这才导致了特区人民拿着批文“炒车”怪相频发。
配图为1985年奔驰E级(W123)
但要知道,当时的大规模进口,一度让外汇承受不起。彼时的美元汇率在8.26元,对照牌价不难看出,每进口一辆汽车,中国的外汇都在结结实实往里倒贴钱,而当时的中国外汇仅仅只有82亿美元,一穷二白。
因此,豪牌车的进口可谓一波三折,到了1987年,由于外汇极度紧张,国家被迫暂停了从西方进口中高档轿车作为公务车。
数量稀缺+价格高昂,这是豪牌车在十余年间断续进口给刚刚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民留下的第一印象。
关税过高,豪牌车溢价严重
笔者先带大家看一下中国关税的变迁史:
1985年之前,中国汽车进口关税为120%-150%,并在这个基础上加收80%的进口调节税,前后算下来,进口轿车的售价较原价将近翻了3倍;
1994年,中国主动进行第一轮汽车关税下调:排量3.0L以上燃油轿车税率降至150%,3.0L以下车型税率降至110%,取消进口调节税;
1997年,汽车关税再次下调,下降至100%(3.0L以上)和80%(3.0L以下)水平。
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关税的绝对水平一直处于高位,政府的目的显然是想通过关税抑制进口,保护本国的汽车工业。这正是当时豪牌卖出天价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