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伤亡67万,苦战三年未崩溃,凭啥不怕“人命消耗战”?
乌方宣称俄军伤亡67万,但国际冲突研究所评估可能在20-25万,这差异源于统计方法、信息来源和宣传策略的不同。
不过,俄作为强势发起方,战争拖了3年,伤亡几十万,代价不小,也因此被质疑作战能力,甚至有人唱衰俄罗斯。
然而,俄罗斯不仅战场上占优势,控制着乌东四州,国内也没因伤亡动荡。这得益于俄罗斯的兵员补充机制。俄罗斯人口是乌克兰三倍,征兵储备深,动员规模已达144万-152万。而且,俄罗斯定向征兵,兵源主要来自贫困地区,经济激励让士兵薪酬远超普通工资,农村地区效果显著,志愿兵踊跃。
俄罗斯还吸收边缘群体,比如瓦格纳雇佣兵,他们为钱卖命或想从监狱获自由。这些群体政治话语权弱,伤亡大也不易引发城市动荡。巴赫穆特等战役中,瓦格纳雇佣军就承担了“血战”任务。
战争后期,俄罗斯战略战术调整也很关键,从“纵深突入”转为“缓慢进攻+消耗战”,包围而非强攻减少人员消耗,远程火力削弱乌军防线,降低了短期伤亡率。
俄军还强化后方军事生产,每月产超100枚巡航导弹维持攻势,以时间换空间,消耗乌克兰防御能力。柳叶刀无人机成为“非对称作战”核心装备,成本低廉却能摧毁高价西方装备,打击范围广,精确攻击移动目标,压制乌军炮兵和指挥节点,减少了俄军对传统兵力的依赖和人员伤亡。
除了兵员征集能力和战略战术调整,俄罗斯的战斗民族历史和“苦战”军事传统也是支撑其打下去的重要力量。沙俄时期就形成以持久消耗战为核心的军事文化,二战中苏联更是以2700万人伤亡的代价击败纳粹,这一惨烈胜利成为民族精神象征。
所以,俄罗斯当下占据优势,更不会因为害怕伤亡而停战。看了这些原因,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