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战争初期,俄罗斯投入约25万装甲机械化部队,试图通过快速闪击战彻底击垮乌克兰政权,并在短时间内扶植一个亲俄。然而,由于乌克兰军队顽强抵抗以及西方援助的介入,俄军的闪电战计划未能成功。
尤其是在基辅保卫战以及2022年秋季的哈尔科夫、赫尔松战役中,乌军凭借西方精准情报和先进武器,成功遏制俄军攻势,并在局部战场实现反攻。俄军由此意识到,仅靠正面突击难以迅速获胜,遂在2023年之后调整战略,逐步转向“放血战术”。
俄军的“放血战术”具体如何运作?
“放血战术”并非强调快速胜利,而是利用俄罗斯军队的人力和火力优势,采用“钝刀子割肉”的方式消耗乌军。
- 步步推进,形成包围之势
俄军首先向目标城镇推进,乌军随即利用无人机和远程炮火进行打击。然而,俄军并不急于强攻,而是选择持续作战,以小股部队不断蚕食乌军防线。
- 两翼夹击,逐步切割补给
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拉锯,俄军开始从两侧向目标城镇合围,同时加强远程火力封锁乌军补给线,逐步形成半包围态势。
- 三面包围,后勤枯竭
一旦完成三面包围,俄军利用光纤无人机和远程火箭炮切断乌军唯一的后勤补给线,令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空袭轰炸,迫使乌军撤退
俄军随后出动苏-34战斗轰炸机,使用FAB-500、FAB-1500、FAB-3000滑翔炸弹进行精准打击,大规模摧毁乌军城镇据点。
- 压制突围,制造死亡公路
当乌军弹尽粮绝,被迫突围时,俄军便会利用无人机、巡飞弹、火箭炮等火力封锁撤退路线,形成“死亡公路”,造成乌军重大伤亡。
俄罗斯的长期目标:消耗乌克兰战力
俄军并不急于赢得战术上的胜利,而是利用这种“放血战术”不断消耗乌军有生力量,并试图彻底削弱乌克兰的机动作战能力。
俄罗斯的目标很明确:
- 逐步消耗乌克兰主力部队
,确保乌军无法在战场上组织有效的反攻。
- 瓦解乌克兰战斗意志
,让士兵因长期疲惫和物资短缺而丧失斗志。
- 等待乌军机动力量枯竭后进行大规模攻势
,最终突破乌克兰战线,直取哈尔科夫、苏梅等关键区域。
西方援助的变化:乌克兰能否支撑持久战?
面对俄军战术调整,西方国家加快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瑞典国防大臣保罗·约翰逊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16亿美元军援,其中9.12亿美元用于购买国防生产设备,4.65亿美元投入军工发展。此外,荷兰国防大臣鲁本·布雷克尔曼斯也表示,2025年荷兰将援助乌克兰20亿美元,其中5亿美元用于无人机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援助重点已经从单纯提供武器,逐步转向帮助乌克兰建立本土军事工业,以增强乌克兰的长期作战能力。这一策略调整表明,美国及其盟友已经意识到,俄乌战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因此希望通过提升乌克兰自主生产能力,使其具备长期抗衡俄罗斯的实力。
乌克兰的无人装备革命
在西方技术支持下,乌克兰军队正在大力发展无人作战装备,例如:
- “女巫”装甲无人机
:可抵御轻武器射击,能够投掷120毫米迫击炮弹、25公斤级航空炸弹或50公斤级炸弹,用于精确打击俄军阵地。
- 无人战车
:乌克兰国防部计划在2025年部署15000辆无人战车,主要用于武器射击、后勤运输、排雷、自杀式攻击等任务。
- 前线火线运输无人车
:解决最后10公里的补给难题,降低人员伤亡。
俄乌战争的未来:谁能熬得更久?
俄乌战争已从最初的速战速决演变为一场持久消耗战。俄罗斯利用“放血战术”逐步削弱乌克兰的作战能力,而乌克兰则希望依靠西方援助,通过发展无人装备提升战场效率。最终,这场战争的胜负,或许取决于谁能在消耗战中坚持得更久。乌克兰是否能依靠西方援助维持战斗力?俄罗斯是否会在持久战中耗尽资源?未来战局仍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