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当在杭州的内蒙古女孩张潇冉在寒假作业《旧轨还乡》中写下“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时,她的家乡乌兰察布,正通过人工智能的加持将铁轨锈迹锻造成数字时代的金钥匙。当G2465次高铁列车每日穿梭于北京北站与乌兰察布之间,这座草原之城正式迈入首都"2小时经济圈"。乌兰察布正通过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的双轨并行,构建起联通京津冀的数字丝绸之路。
算力新丝路:冻土带上的数字驼铃
张潇冉笔下的绿皮火车已驶入算力轨道。部署在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40万台服务器,正以52000P算力训练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这座年均气温4.3℃的“天然机房”,凭借绿电保障率80%的优势,将北京AI研发中心的智慧火种,通过低时延光缆传递至草原深处。乌兰察布如今也已签约了服务器130万架,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
数字基因的突变重塑了城市肌理。她儿时记忆中的旷野,如今矗立着清华同方智能制造产线。
绿电革命:风光里的发展辩证法
在丰镇循环经济开发区,11个尾气发电配套项目正演绎着“废热变黄金”的魔术,每年可发电17.31亿度,减少160余万吨碳排放。全国首条“风光制氢-管道输京”绿色动脉,将草原风光转化为进京绿氢,年替代50万吨标煤。
文旅觉醒:高铁直达的心灵故乡
当《旧轨还乡》在抖音引发2500万次乡愁共振时,乌兰察布文旅体局正将文字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随着京呼高铁2019年全线贯通,乌兰察布至北京最快110分钟直达,每日开行18对高铁列车,年输送旅客突破200万人次。“周末乌兰察布”概念逐渐走红,张潇冉文中怀念的绿皮火车,如今化身“草原星空专列”,载着北京游客涌向乌兰哈达火山露营基地。火山星空专列与高铁时刻表无缝衔接,形成“周五晚出发,周日夕归”的微度假产品。4393户完成适老化改造的牧家乐,让80岁的老额吉用扫码收款迎接八方来客。
民生温度:幸福之城的建设方程
在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北京协和专家通过5G远程诊疗系统,终结了牧民300公里求医史;183个便民餐厅的9元暖心套餐,让社区居民尝到“舌尖上的小康”。教育平权更具深意:北师大附中通过全息课堂为草原孩子授课,让孩子们可以受到更加高质量的教育。
数字标注产业创造的3000个“妈妈岗”,让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风电运维培训中心走出的“牧人工程师”,收入也非常可观。这座人均公园绿地34.96平方米的城市,正用民生温度诠释“绿电澎湃”与“人心温暖”的同频共振。
当草原劲风与高铁气流在阴山北麓交汇,乌兰察布用铁轨编织出独特的发展经纬。从绿皮火车时代的25小时颠簸,到如今110分钟的高铁通勤,时空压缩背后是生产要素的重组跃迁。乌兰察布,这座“北京向西一步”的城市,正通过物理通道与数字通道的叠加共振,在祖国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的《出塞曲》——昔日昭君回望的关隘,已成数字驼铃回荡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