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健康中国-核医学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在京举办。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守护人民健康提供着精准而强大的支持。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探讨核医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携手推动核医学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效能。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 毛群安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医院协会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毛群安在本次活动上,进行了视频致辞。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核医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检测、诊断、治疗效果日益显现,成为现代医学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民众关注度最高的学科之一。自2021年8部委《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以来,我国核医学发展加快,医用同位素公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放射性新药和高端诊疗设备研发提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借助各位专家学者先进的智慧理念,为推动中国核医学科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促进核医学建设,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提升民族健康素质,是历史赋予我们现代医学卫生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我们要不负时代的重托,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为核医学振兴发展、为人类健康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 郑宏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始终践行服务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使命,为卫生健康事业添砖加瓦。会上,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会长郑宏对本次活动致辞。

作为现代医学的“精准导航”,核医学正以“分子影像诊断”与“靶向放射性治疗”的双翼之力,在癌症早筛、心脑疾病诊疗等领域书写着生命奇迹。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医学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希望促进行动后能够建立“核医学协同创新联合体”,推动放射性药物研发企业、影像设备制造商、医疗机构形成技术攻关矩阵;加速推进"中医与核医学治疗"的特色项目,在甲状腺疾病、骨转移癌等领域探索中西医协同诊疗新范式。最后,祝愿本次行动成为我们核医学发展的新起点。期待不久的将来,更多的核医学中国特色的方案能够闪耀于世界核医学的星空。为推动我国核医学事业发展,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做出共同更大的贡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部长郝晓

作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智库,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全方位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本次活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健康经济与保障研究部副部长郝晓宁从核医学的历史、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等维度,进行了视频分享。

2024年10月31号,国家原子能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24—2026年)》。到明年我们的核技术应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展。这样的一个行动方案,在核技术医学领域的应用里边,会有一个显著的助推力。通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实现为整个核技术产业的提质增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动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频道主任 方俊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频道主任方俊对本次活动致欢迎辞。

核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侦察兵与攻坚队,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行动我们将聚焦两大核心任务:第一,构建科普传播新范式。联合协会、医疗机构和科研所组建的核医学科普共同体,将复杂医学原理转化为生活化语言,通过临床典型案例和故事,让精准医疗理论深入人心。第二,创建协同发展新生态。发挥平台中央厨房的功能,建立政策解读、技术推广、案例传播全链条传播体系。同时我们也鼓励医务人员、高校学生、社会公众参与科普创作,让科学传播从单向传输变为多元共创。让我们以此次行动为契机,通过共同努力,让核医学不再神秘,让精准医疗触手可及,为14亿人民的健康福祉铸建更加坚实的屏障。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致力于推动我国食品药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推动核医学相关标准制定与完善,确保核医学技术安全有效应用。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

当前,全球核医学的技术迭代日新月异,诊疗一体化、分子影像导航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对我国的质量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自2024年1月起,我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连发布关于放射性标记药物等相关技术指导原则,标志着中国核医学产业正在走向规范化与标准化。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核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竞争加剧的挑战,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军企业、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创新资源,聚焦关键材料、核心部件、高端设备等卡脖子领域集中攻坚,通过政策引导、平台赋能、金融支持来构建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到产业转化的良好生态链。推动建立企业自律、行业协同、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质量共治格局。


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叶荷瑞

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传播核安全知识,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助力构建可持续的核与辐射环境。中国核安全与环境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叶荷瑞也在本次活动做了主旨发言。

近年来,核医学的健康发展既是科学创新的璀璨结晶,更是核能、核技术和平利用的生动实践。可以说,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医疗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辐射环境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2021年9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该标准的发布是中国针对核医学领域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新标准。通过技术规范与法律约束,在保障技术进步的同时,构建辐射安全的防线和底线,是核医学领域实现安全、精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 韩晔

核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普的助力,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韩晔就北京市健康科普工作与未来核医学科普宣教联动的内容,进行了分享。

对于核医学的宣传不仅仅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伴随着核医学本身的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前沿发展特性,更要从医学科普的角度,去宣传核医学的先进技术。希望利用我们的平台和资源,从核医学的健康科普以及助力居民对核医学健康素养的提升的角度,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会长 赵雁鸿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自成立以来,扎根于核医学领域,致力于推动核医学在各民族地区的普及与发展。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会长赵雁鸿就本次活动做了主旨发言。

首先核医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融入健康中国的整体战略。健康中国行动也明确提出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这就是要求核医学不仅要聚焦疑难重症的诊疗突破,更要主动对接疾病预防、早筛早诊、康复管理等全链条的健康服务。开放协作是核医学融入全球浪潮的必然选择,文化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创新科普形式,以通俗化、场景化传播,消除公众认知的盲区,挖掘核医学在精准诊疗、个性化医疗中的典型案例,彰显其临床价值与社会意义,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行业精神,培育一支有情怀、有技术、有担当的人才队伍。


国家核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霍力

主题报告环节,国家核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做了《临床核医学的优势》的主旨报告。

核医学的核心优势在于放射性药物的精准诊疗应用。通过微量核素与靶向载体的结合,实现"诊疗一体化"——伽马射线用于显像诊断,β/α射线进行靶向治疗,协和医院通过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案例验证了其不可替代性。当前核医学面临学科建设滞后、药物研发周期长及监管严格等挑战。协和核医学科作为行业标杆,年服务量超4万例,正推进国产设备研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及国际新药临床研究。未来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开发,推动诊疗规范普及,通过产学研协同提升核医学在精准医疗中的战略地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国务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永学做了《核医学技术的应用推动临床诊疗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

核医学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支柱,通过PET/CT显像、放射性药物诊疗一体化等技术,实现肿瘤、心脑血管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诊早治,30%患者因之优化治疗方案。当前国内核医学面临学科普及率低(仅覆盖1/3三甲医院)、设备缺口大(14亿人口仅700余台PET/CT)及政策掣肘等挑战。国家多部委联合推动三年行动方案,目标2026年实现3种同位素国产化、10种一类新药进入临床,并建成四川乐山等三大医用核素基地。未来需加速诊疗一体化发展,强化分子影像虚拟活检等创新技术应用,并推动核医学纳入三级医院评审硬指标,以“所见即所治”模式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王欣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欣璐做了《核医学创新技术助力肿瘤诊疗一体化》的主旨报告。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高发癌症,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核医学通过PSMA PET/CT和多模态影像技术,实现了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精准分期及全流程管理。科室联合泌尿外科、放射科等搭建多学科协作(MDT)平台,已开展54次MDT会议,讨论317例次患者,显著提升诊断效率和治疗方案制定的科学性。科研方面,团队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开发第三代PSMA探针并完成临床转化。同时,科室与AI技术团队合作开发病灶识别与分割平台,显著提高报告效率和诊断精准性。未来,核医学将继续推动AI技术应用,为肿瘤诊疗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 王可铮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王可铮做了《核医学在肿瘤中的重要应用》的主旨报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东北地区肿瘤专科龙头,依托区域医疗资源禀赋,围绕核医学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展开系统性探索。医院年均完成东三省肿瘤患者PET/CT检查8500余例,构建了以FDG-PET/CT为基础、新型分子显像为特色的诊疗体系,覆盖肝癌、胃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病种全程管理。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PET/CT/MR/US)和AI辅助分析,显著提升早期复发监测、乏氧灶定位及靶向治疗疗效评估精准度,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科室率先在东三省开展神经内分泌肿瘤门诊及68Ga-DOTATATE显像,建立"检查-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模式,年诊疗量达700余例。同时,联合放疗科开发基于PET显像的靶区勾画技术,实现个体化放疗剂量规划。未来将重点推进诊疗一体化MDT平台建设,通过院企合作开发AI智能报告系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核医学服务能力,助力区域肿瘤诊疗均质化发展。





随后,赵雁鸿会长、霍力主任、方俊主任、张永学教授、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物理师耿建华、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专委会专家代表于晓晓共同启动了“健康中国-核医学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





活动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王鹏程、江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陈志军、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副院长党国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吕中伟、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物理师耿建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研究员/科室副主任朱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科室主任马超、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科室主任赵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章斌、北京安贞医院核医学科物理师贠明凯就解决核医学科室在管理、运营、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本次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和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共同主办,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核医学分会协办,核医学分会各级委员代表、核医学界同仁参加了本次活动。



来源:CHTV百姓健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