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后哪吒时代”的新增量,已经成为电影市场新的考验。有人开始急迫寻找供给端的新黑马、有人开始探索脱口秀、互动综艺等非票房收入,也有人寻求与商业地产更灵活的合作。
而在春节档期间,有IMAX银幕的影院吃到诸多“红利”,也深深刺激到其他影院的心。
2025年春节档,哈尔滨IMAX影厅外,凌晨1点的气温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但排队购票的长龙却丝毫未见缩短。同一时刻,中国电影博物馆IMAX厅的《哪吒2》预售在开票30秒内便宣告售罄。
中国影院经济正在发生一场价值重构。“IMAX不仅重新定义观影体验,更将其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热议话题。”IMAX中国CEO孟丹青在春节期间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IMAX银幕从《阿凡达》初映时的14块增长至目前的809块,观众基础、影片供给均不可同日而语。《哪吒2》的全球票房结构中,有约1.52亿美元、超1600万观影人次来自IMAX,成为IMAX中国票房冠军。
这些数据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现实:越来越多的观众已愿意为更极致的观影体验及背后的技术溢价而买单。
寻求差异化体验中的差异化,影迷引发观影变革
在社交媒体上,通常获得高点赞量的电影内容大多是影评,但《哪吒2》上映后,除了影评之外,各平台的影院测评攻略同样备受追捧。观众在关注剧情和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更加在意“哪家IMAX影厅观影更佳”、“哪种银幕版本效果更好”等具体体验。据不完全统计,小红书、抖音、微博和豆瓣等平台与IMAX观影体验或影院测评相关的帖子和视频累计超过800篇,甚至出现有人率队“打卡”全国多个IMAX影厅,一一测评其沉浸式体验。
这种趋势并非偶然,近年来,每当广受影迷观众认可的视听大片上映,类似的IMAX测评风潮便会兴起,《流浪地球2》相关测评帖子达300余篇,《沙丘2》有科技博主4天奔赴4城体验IMAX。
这种有趣的现象背后,是人们对观影体验的愈发讲究。观众对极致体验的追求,已从“看什么”延伸至“怎么看”。
大家不再仅满足于简单的银幕体验和剧情发展。在好故事的基础上,一块清晰可见人物胳膊汗毛的超大银幕,甚至银幕是否适配影片比例、影院座椅是否舒适,都开始纳入影迷,尤其是年轻影迷的考量,越来越多的细节开始被注重。
影迷对极致体验的追求也引发了一场影厅变革。以IMAX为例,其从银幕、音响到影厅和座位的空间规划都大有讲究,让IMAX大幅领先其他特效厅品牌,成为差异化体验中的差异化。此次与IMAX关联的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包括#全亚洲最大IMAXGT影厅因哪吒改命#,#全国最大IMAX银幕即将放映院线电影#等,相关话题总阅读量已突破千万。
甚至在上游内容生产端、电影工业标准上,IMAX也在努力抢占话语权,只有这样,才可以令影片从最初制作时,就将终端放映效果纳入考量,提供最完整的沉浸体验。
“S级特效必须要在IMAX上看。”导演饺子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孟丹青也指出“如果有高质量的电影上映,观众自然会选择最佳的IMAX体验。”
这些判断也被数据验证——春节档IMAX票房同比激增66%,据灯塔数据显示,1-2月全国影厅票房榜上,前20名有19个是IMAX影厅。
为更好的观影体验买单 重构银幕经济效率
人们愿意为更好的观影体验买单,也重构了银幕的经济效率,成为影院关注的焦点。
以IMAX为例, 其以1%的银幕数占比,最高贡献了《哪吒2》单日票房的17%。且2025年春节档,IMAX单银幕日均票房达50万元,是普通影厅的5倍以上。这令影院投资回收周期大幅缩短。
这种“IMAX效率奇迹”在IMAX特制拍摄影片中更为突出,如《奥本海默》IMAX单银幕票房是其他特效厅的2-3倍。《沙丘2》中国首周末票房中,IMAX银幕贡献了33%的产值,而IMAX银幕数仅占全国银幕总数的1%。《长津湖之水门桥》《流浪地球2》最高IMAX单日票房占比分别达10%和13%,这一数据相较以往国产片3%左右的IMAX占比,有了明显的提升走势。
技术迭代方面,万达等头部院线正加速IMAX激光系统升级。业内预测,到2025年,IMAX激光系统将成为一线城市影院的标配,并作为顶级商圈的差异化竞争武器。
从“好莱坞招牌”到“国潮主场”
2025年《哪吒2》IMAX火热的背后,也折射出IMAX在中国从“好莱坞招牌”到“国潮主场”的变化。
2016年,IMAX中国票房TOP10中有8部为进口片,并且大热影片《阿凡达》和《复仇者联盟》系列等都是IMAX主场;而在2023年,中国大陆十大票房影片均为华语影片,票房前十影片中,九部均有IMAX版本。而今年《哪吒2》的成功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国产电影内容与IMAX顶尖差异化体验的高度适配性,更创造了多项纪录
IMAX在中国之所以会变成国产大片主场,背后是IMAX对本土内容深度参与的成果。比如提前介入制作环节,通过IMAX认证摄影机、定制宽高比等技术支持,为《封神2》、《八佰》等影片提供“IMAX 特殊画幅”,构建其体验差异化的“护城河”之一,且据业内预测今年上映的《刺杀小说家2》也与IMAX有合作。
此外,IMAX还与万达、光线等头部片方以及管虎、路阳、陈思诚等电影人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适配IMAX体验的华语片内容。IMAX认证也逐渐成为电影品质与体量的背书。
多年的本土深耕,从培育观众审美心智,到春风化雨影响电影人,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已渗透至电影创作的基因层面,从制作端到放映端,IMAX成为能“充分还原创作意图”的选择。管虎、饶晓志曾分享,只有IMAX能淋漓尽致展现出电影的宏观和微观,带来更多的信息量,饺子在谈到与IMAX的“相遇”时说,“第一部登上IMAX是意外之喜,是对我们极大的肯定。”所以在第二部制作之初便以IMAX为标准,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
除了在国内与中国电影深度合作之外,在海外,IMAX也为中国电影拓宽更多渠道。从《流浪地球》到《封神第二部》,多部国产片通过IMAX全球院线网络,成功登陆多个国家的海外市场,某种程度上,其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文化出海的新路径。
IMAX格式正成为国际发行的“硬通货”,技术标准输出背后,是中国内容与全球市场的双向奔赴。
从看一场电影到打卡一座城
十年前,或许很少人能理解,为了一家影院,人们愿意跨省奔赴百里,也难以想象,仅靠一个电影院,整个商圈都能被带火。
但这一幕如今已经发生。贵阳越界影城因“亚洲最宽IMAX GT”名号吸引了40%的省外观众,周边商圈客流翻倍;哈尔滨IMAX 影厅带动周边酒店预订量激增30%,餐饮零售营业额提升25%。
年轻人将IMAX影厅变为“不眠打卡地”,也带动了周边宵夜和社交等消费场景。据数据显示,春节档IMAX夜间场次占比超过45%,凌晨场次上座率仍达90%,从拉萨的最高海拔IMAX影院到海口的南端影厅,再到各地的IMAX快闪电影院,IMAX正在重塑中国的夜经济。
地方政府也注意到这一趋势。从简简单单看一场电影到打卡一座城,IMAX影厅将单一的观影场景转变为消费综合体,也吸引了地方政府的注意。
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将IMAX影厅看作城市文旅新地标。北京市商务局等8部门发布的《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年)提出,“在示范商圈和娱乐综合区域加强IMAX影厅建设,不断打造IMAX新观影打卡点。”2025年东莞提出“湾区潮流生活休闲集聚地”新定位,可以预见全国唯六的IMAX GT影厅将成为文旅融合新载体。
这种转变正为影院经济转型提供了样本:影院不再是内容终端,而是消费生态的流量入口。值得注意的是,当“看电影”升级为“体验电影”,文娱产业的估值逻辑早已被改变。
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若回到开头的问题,后哪吒时代,中国电影的后劲还足吗?
这场寻增量的考验仍笼罩在整个电影行业里。要知道,内容依赖、单片救市向来是电影行业的难题,屏幕过剩的隐忧依然存在。这一背景之下,多元化布局,成了电影行业各个链条都在实践的策略,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也早已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IMAX同样也在采取这类措施。
据现有信息看,2025年,IMAX的片单布局从动画到科幻,甚至是纪录片都有所覆盖。在内容供给上,2025年有望超过2024年,非黄金时段也会被填充。
哈尔滨的凌晨排队以及北京的秒空盛况,是否会再次重现,对于IMAX来说,或许已做好准备。
文/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