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乘客在下单的时候一看到接单的是电车,尤其是20万以下的“平价电车”,立马取消订单。车主觉得憋屈:“开电车招谁惹谁了?”乘客却理由充分:“不是针对电车,是实在被坑怕了。”

这事儿得从顺风车的定价矛盾说起。电车充电比油车加油便宜一大截,跑同样的路程,电费可能连油费的一半都不到。可平台给电车和油车的定价却差不多,因为电车成本低的问题一直在降价,势要回归真顺路出行,看着同一段路程价格却今时不同往日,车主心里自然不平衡。



不少电车司机接单后忍不住和乘客商量:“哥们,我这车跑远路真不挣钱,加个十块八块行不?”乘客一听就较真了:“你成本本来就低,凭啥多要钱?”一来二去,有些乘客干脆“避雷”电车,省得扯皮。



但价格还不是最要命的。很多乘客现在看见20万以下的电车就躲,原因很直接:“这些车八成是职业司机在跑!”油车车主多是上班族顺路捎人,可不少电车司机为了赚回买车钱还要赚个买房钱,把顺风车当成了主业。



有人一天接十几单,绕着城市到处拼客,开车火急火燎,车里还总带着不同平台的手机。乘客吐槽:“一上车就闻到烟味,座椅上还留着上一位乘客的奶茶渍,这和打廉价网约车有啥区别?”

还有一部分乘客只是针对电车,电车的加速和刹车比油车猛,更容易晕车。‌尤其是某些品牌,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太强,容易让人头晕。有乘客吐槽:"上次坐电车,司机开得猛,我差点吐车上,再也不敢坐了。"

其实电车车主也委屈。有人刚买了国产新势力电车,车内宽敞又安静,本想顺路带人省点油钱,结果接单时总被当职业司机。“我这车才开三个月,就因为标价不到20万,乘客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

其实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还是看平台和用户怎么调整:

‌平台就‌应该根据电车和油车的成本差异,调整定价,避免车主想加价、乘客又嫌贵的情况。

‌车主‌如果是真顺路,就别老想着加钱;如果是专职跑车,不如直接去跑专车。

‌乘客‌如果怕晕车,可以提前和车主沟通驾驶习惯;如果怕遇到职业司机,可以看车主的接单记录,选评价好的。

说到底,顺风车本来是为了方便大家,双向选择的结果,别让"电车歧视"搞得谁都不开心。你觉得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