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大家在路上行走时,肯定都碰到过有人当着你的面“吞云吐雾”,搞得周围到处都是烟味。这种味道不仅让人难以忍受,还对健康有危害,这就是所谓的“游烟”现象。
3月25日,一条关于“上海向边走边抽烟的‘游烟族’开刀”的新闻登上了央视,立刻引发了全网热议。为了应对二手烟问题,上海决定采取强硬措施。
在上海的8个热门地标试点严格控制“游烟”行为,一旦违规,最高可被罚款3万元!
从“室内禁烟”到“室外控烟”
上海一直是中国控烟领域的先锋。早在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就拉开了室内禁烟的序幕。2017年修订后,“史上最严控烟令”明确规定取消所有室内的吸烟区域,全面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
随着室内禁烟意识的提高,室外“游烟”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很多人选择在外面吸烟,这对游客和行人造成了很大的健康威胁。
因此,上海再次升级控烟政策,将重点放在人流量大的网红地标上,推出了“控烟行动三部曲”: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
考虑到一下子全面实施可能会有困难,上海先选择了8个热门地标作为试点,逐步推进。像武康路、豫园商城、外滩等这些中外游客聚集的地方被列入重点治理范围,并通过电子屏幕、艺术化标志、智能语音设备等方式加强宣传。
不过也不是完全禁止吸烟。上海还在这些地方专门设置了吸烟区,为烟民提供一个可以吸烟的地方,并配备了灭烟袋和引导标识,实现了“疏导结合”。
如果有人在室外吸烟而不是在室内,被抓到就会被罚款。每个人都可以举报“游烟”行为,市民发现“游烟”可拨打12345举报,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场所管理不力者最高罚款3万元。
控烟并非一刀切。上海的治理理念在于平衡自由与秩序。例如,在武康路文化街区,控烟标志被设计成艺术装置,既传达了理念又不影响景观。
在豫园商城,智能语音设备实时提醒游客哪些地方不能吸烟;而外滩滨水区则通过黄线明确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这种“柔性劝导、硬性规范”的方式,既尊重了烟民的权利,又保护了公众的健康。
2024年,上海控烟执法部门检查单位超过22万家,处罚场所888家,个人1010人,罚款总额超过216万元。在严格的管理下,市民对控烟政策的支持率上升到了98.3%。
政策实施后,上海闵行区一家花鸟市场因多次违规收到了3万元的顶格罚单,成为典型案例。该市场因未设置禁烟标志、未劝阻吸烟行为以及地面散落大量烟蒂等问题被重罚。
物业负责人坦言教训深刻。这一案例被央视报道后,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果,多家餐饮、娱乐场所主动加强了控烟管理。
部分市民反映执行效果不均衡:“网红街区的‘游烟’减少了,但普通街道变化不大”“缺乏强制处罚,遇到强硬的烟民还是无奈”。对此,上海爱卫办表示,未来将加强志愿者巡查与执法联动,并探索“信用惩戒”等新方法。
新加坡、韩国等地早已通过划黄线来划定吸烟区,违者会受到重罚。新加坡以“黄线吸烟区”和高额罚款5400元闻名,意大利米兰甚至要求吸烟者与他人保持10米距离。
相比之下,上海200元的个人罚款被部分网友认为威慑力不足,建议参考新加坡模式。不过,专家认为,控烟需要兼顾国情,循序渐进。上海的这一举措也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上海控烟的最终目标是打造“无烟健康城市”。
根据规划,2025年将在试点基础上推广三大措施:引入AI摄像头识别吸烟行为并实时联动执法,研究对“边走边抽”行为直接处罚的可行性,填补法规空白,通过学校、社区宣传,推动“吸烟移步指定区”成为社会共识。
结语
无烟环境并不是剥夺自由,而是让所有人呼吸得更加自由。未来,当“吸烟请移步”成为一种习惯,上海或许能够向世界证明,一座超大城市完全可以在尊重多元需求的同时,守护每一口呼吸的纯净。无烟环境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全民共建的文明共识。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红网---2025.03.30:《“游烟”治理还须上升为“硬约束”》原文刊登于九派新闻---2025.03.28:《上海8处网红场所治理边走边抽烟,市民可对“游烟”进行举报,场所最高罚款3万元》原文刊登于光明网---2025.03.31:《上海要求严控!一边走路一边抽烟,市民可打12345进行举报,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原文刊登于央视新闻---2025.03.28:《对“边走边抽烟”说不 上海对“游烟”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