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青
编辑 | 9527喵咕君
古代帝王对艺术的追求,涵盖多个方面。
有创出独特书法字体的宋徽宗,也有醉心于木工的明熹宗,还有作诗、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乾隆。
其中乾隆除了诗书画之外,还对印章格外偏爱。
他曾在许多名家书画字帖上印下过百余处印章,而一方方印章中隐藏的古典美学与广博学问,又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如今当代年轻人无论是到旅游胜地,还是专门为打卡名场景,集齐各种印章成了必做清单,这充分证明金石篆刻美学,并没有随着时代消沉。
相反,这渐渐成为了一种高定艺术,老祖宗的审美藏不住了。
一,从帝王钤印到现代打卡,千年篆刻的文化密码
乾隆对书画名作的品鉴方式,是用印章盖戳。
这些印章有的意思一样,却分为阳刻和阴刻等不同形式,而“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之宝”等印章,就是一边彰显他的帝王之位,一边为他的御览留下痕迹。
而印章发展到今天,已经运用到方方面面,甚至在古装悬疑剧中,还会以印章作为线索。
它不仅仅是古代文明的符号之一,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从最早的秦朝时期,将印章当成一种实用性极强的信物,到后续印章成为权力的象征。在印章功能性逐渐改变的同时,篆刻印章的材料从金属到玉石,也在发生变化。
古代的艺术名家大都有自己的专属印章,文人印在当时是一种文人雅客追捧的潮流。
而当代的篆刻成为了一种爱好的同时,也有人将其当成一种理想,而理想的最终点,就是能够进入西泠印社。
1904年四位篆刻家创立西泠印社,到9年后篆刻大家吴昌硕担任社长,并为西泠印社吸纳了包括李叔同,丰子恺等多位大师级人物成为社员,直接将西泠印社打出名号。
看似简单的篆刻艺术,实则需要将篆法、章法、刀法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完成一枚印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人墨客的专属艺术,逐渐演变成了新的潮流。
各式各样的文旅印章,从另一种角度传承文化,保留艺术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而印章从权力的象征到大众文化的演变,也揭示了印章贯穿古今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
二,师徒八载磨石录,文人篆刻的精神苦修
构成篆刻这门艺术,需要人的参与。
因此《非遗探中华》在讲述印章之美的同时,不忘将视角对准鲜活的人,从一对师徒切入。
齐白石的画闻名天下,但他的自我评价却是将诗摆在第一位,印章摆在第二位,画反倒是排在书法之后的最末位置。
在苦心钻研篆刻技艺的过程中,他从受到老篆刻家的指导,到学习篆刻名作,练就自己的风格,最终获得了肯定。
仅仅是“白石”刻章,白字头上的一竖,就能感受到他的手法篆刻有力,拙而精巧。
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为了精进自己的篆刻手法,曾反向收徒,让年轻的弟子指出自己篆刻的问题,就此成为一段佳话。
过往的师徒关系,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他们或是为了提升技艺,或是为了反向发现问题,初始的交集都不算常规的师徒组合。
而《非遗探中华》中的王勋和费春祥,则是一对真正意义上求师学艺的师徒。
王勋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才如愿进入了西泠印社,而他的徒弟费春祥也醉心于此,拜王勋为师。
学到师父的篆刻技法难度颇高是一方面,拮据的经济条件,也让一度痴迷篆刻的费春祥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买印章。
一块印章材料,他能刻到只剩两厘米,足见他的热爱与坚守。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王勋让费春祥从装裱开始学起,先拥有一门吃饭的手艺,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进入西泠印社这一篆刻人的梦中殿堂,最难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王勋每次都能精准的发现费春祥篆刻的问题,从字体的虚实讲到线条,用心的将自己掌握的技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对方。
为了提高审美,王勋还会带着费春祥感受大自然,将自己寻找灵感的方式,也一并传授给对方。
通过古今师徒案例,《非遗探中华》也解构了篆刻艺术中的传承哲学。
三, 战火中守护的方寸山河,非遗的世界回响
中国篆刻艺术,在2009年成为了人类非遗文化遗产,完成这一步,首当其冲的正是西泠印社。
建社后,西泠印社曾经历过抗日战争,日军入侵杭州无孔不入,但作为创社人之一的丁辅之,依然将西泠八家的宝贵印章抢救回来。
随后更是与其他两位创社人一同出钱出力,让西泠印社免于被战火洗礼,留存至今。
在艺术殿堂的身份之外,西泠印社还象征着危难之时,国人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篆刻艺术的延续,也是精神的传承。
在科技不断发展,打印逐渐代替人工的科技社会下,依然有人保持热忱,继续追求本真的传统篆刻文化。
机器的无差别与冰冷,始终代替不了有温度、有个性、有思想的人工,在艺术因人工而大众化,普遍化的今天,人工参与的篆刻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艺术高定。
而艺术背后的精神传承,为这份高定,添注了别样的意义。
西泠印社的百年守护,展现的也恰恰是金石篆刻作为人类非遗的文明承载力与国际影响力。
《非遗探中华》选择大众耳熟能详,但又不甚了解的非遗技艺,向更多国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给不同时期的文化,建立了一个窗口。
透过方寸间的艺术,却足以摸清整个传统文化的脉络,这份古与今的精神连接,更坚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