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转型。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强势赋能,对传统的音乐创作、音乐录制、音乐制作、音乐传播、音乐演艺模式造成强烈冲击,同时市场对“音乐+科技”的复合型拔尖创新音乐人才的需求也空前高涨。高校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和职业发展变化,加快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

强化顶层规划,完善育人方案

高校应紧跟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数字音乐人才、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新型培养路径,不断完善音乐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更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字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创作技能、演艺技巧。

其一,高校应重视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邀请音乐人才培养相关的音乐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实践专家,共同聚焦科技赋能趋势、产业变革趋势等探讨音乐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育人模式、课程内容、专业布局,充分汇聚各领域专家的人才培养经验和专业智慧,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奠定扎实基础。其二,高校应在汇总经验、总结行业智慧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协同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学工部、组织部、宣传部等共同商议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管理模式、实施方案、质量体系、师资配置、专业设置,协同社会力量、音乐院校、上级指导部门等共同成立联席会议,负责全方位监督与把关高校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确保高校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其三,高校应将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提上议事日程,并按照其制定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以分工明确、层层压实的架构体系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做深做实。

对接市场需求,提升育人实效

高校应主动迎合数字音乐产业发展需求,调适人才培养方式与供给模式,使之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从而不断提升复合型音乐人才市场竞争力。因此,高校要主动强化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培养“艺术+科技”的数字化音乐人才。

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学科交叉,开设融合音乐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内容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或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有意识、有计划地融入数字音乐教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复合型音乐人才所需的音乐理论、表演技能、创作才能和专业能力等。注重开设专门的“音乐+科技”相关的专业,如数字音乐制作专业、音乐科技与艺术、电子音乐设计等,培养学生基本乐理、计算机音乐制作、数字音频技术基础等相关知识,对引导学生应用新型MIDI技术和音频技术等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制作具有重要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开发和构建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课等多级多层的音乐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组织开展融合新兴科学技术、音乐制作程序、音乐软件等各种硬件设备的应用培训和操作培训。搭建育人平台。高校应加强与数字音乐前沿行业,包括网易云音乐、字节跳动、腾讯音乐、酷狗音乐、哔哩哔哩等相关企业的沟通与协作。高校音乐教师与数字音乐企业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团队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以双教学团队、项目式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培育一批高质量数字音乐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推广数字音乐

高校培育卓越音乐人才,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向学生渗透传播数字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字音乐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在实践创作中不断提升数字音乐素养。

打造数字音乐育人生态。定期组织开展数字音乐节、数字音乐专题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主题工作坊等活动,邀请海外名校、国内知名音乐学院的数字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科技+艺术”的知识讲座与案例教学,拓宽学生数字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参与数字音乐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创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宽教育渠道,高校应组织优秀教学团队,开发和录制数字音乐相关的在线课程、微课、微视频等,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知识储备、积累创作经验。定期组织开展数字音乐作曲大赛、数字音频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字音乐创作、数字音乐表演,为学生数字音乐素养的提升提供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改革考核方式。在传统结业考核、阶段性成绩考核中,将学生数字音乐创作、数字音乐演艺、数字音乐编曲等能力纳入考核评估范畴内,同时对有突出数字音乐才能的学生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进行适当的表彰宣传,发挥其榜样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更多音乐专业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字音乐实践中。

(作者系无锡太湖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