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签署了那份被称作“永久性25%汽车关税令”的行政命令后,一纸文书迅速点燃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长期积怨。

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临时起意,而更像是压垮美加这个百年同盟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短短数日后,加拿大总理卡尼在公开讲话中罕见地直接抛出“传统盟友关系终结”的宣言,将美加早年的美好记忆瞬间撕成碎片。

而当再提起中国时,卡尼也说出了他的真实想法。

一、美加同盟为何走到尽头?

回看美加关系的历史渊源,我们需要从19世纪的冻鲱鱼关税争端说起。

彼时美加贸易虽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税调整,却几度酝酿成政治风波。

随着时间流转,类似的关税摩擦与双边冲突愈演愈烈。

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在全球掀起新一轮贸易战火,美国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多国纷纷互征关税。



而自1986年起,长达近40年的“软木关税战”几乎未中断过,美国多次对加拿大木材产品“换个名目就开征”,硬生生地从加拿大口袋抢走了200多亿美元的关税。

到了2018年,“钢铝关税战”更是一记当头棒喝:美国对加拿大钢、铝产品分别加征25%和10%的关税,令加拿大国内当即陷入震动。

当时的加拿大政府为了对抗此举,宣布对126亿美元美国商品实施报复性关税,“眼看要撕破脸”,却因两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防务合作上存有交集,而未能彻底走到对立面。

但对加拿大而言,早在那时便积累下对美国单边关税“睁眼就下手”的深深不满。



而后续美墨加协议(USMCA)的签署也未平息争端,只是暂时让双方维持一种表面和平。

孰料,特朗普于2024年底、2025年所采取的关税连击彻底掀翻这张“桌面”。

先是2024年底威胁对加拿大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接着在2025年3月26日,他正式签署汽车关税行政令:自2025年4月2日起,对所有进口乘用车、轻型货车及零部件加征永久性25%关税。

这一政策如同一枚重磅炸弹,直接砸向占加拿大GDP约10%的汽车产业。

通用、福特等车企闻讯后一度选择关闭部分加拿大工厂,5万名汽车业工人失业,加拿大国内各项经济指标出现断崖式回落。



加拿大的反制也毫不手软:卡尼政府启动一个规模约20亿加元的“战略应对基金”,对美部分商品加征更高关税。

这一来一回,使得双边贸易额急速下挫:据统计,2025年1月加美贸易额仅有1020亿加元,同比下降15%,形成了所谓的“死亡螺旋”局面。

渥太华方面深感“再这样耗下去只有两败俱伤”,忍无可忍之下,卡尼总理在2025年3月底公开宣布加拿大“传统盟友关系终结”。

这一表态,以极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宣告了美加百年同盟的正式决裂。

透过这一历史横截面,我们看到的并非简单的短期关税纷争,而是长期累积的相互失信与国内经济压力共同爆发的产物。



当美国试图靠关税武器挽留本土制造业,加拿大也难再忍气吞声;两国在政治、社会乃至价值观层面的紧密纽带开始松动。

美加关系走到如今这一步,也难怪会让无数“跨境雪鸟”族和国际贸易伙伴感到唏嘘不已。

二、再谈起中国,卡尼说出了真实想法

令人意外的是,当加拿大官方宣布要“终结”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后,原本被视作加拿大对外贸易重要选项的中国,却遭到卡尼政府的冷处理。

2024年时,卡尼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实施过一次高达100%的关税,加拿大市场随即出现了售价暴涨30%的现象,让本土消费者抱怨连天。



尽管中国在2024年时已经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333亿加元,但卡尼在场合多次强调:加拿大与中国“价值观不契合”,这一态度最终在2025年爆发更大的正面对抗。

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便是加拿大与中国彼此扔出的“双向制裁清单”。

先是在2024年,加拿大对中国EV、钢铝等产品加征25%-100%不等的关税。

随后,中国也选择反制,于2025年3月对加拿大菜籽油、猪肉等核心出口品加课100%关税。

看似针尖对麦芒,实际上已给双方企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温哥华港口堆积了价值8.2亿加元的农产品,却迟迟寻不到买家;萨斯喀彻温省的多家菜籽油加工厂被迫纷纷关闭。

加方猪肉出口商一度转向越南市场,可利润却缩水了60%。

尴尬的是,数字背后还暗藏着中加贸易的强烈依赖性。

例如,中国进口加拿大油菜籽曾占加拿大油菜籽出口总量的40%,而加拿大的锂矿出口到中国更在2024年飙升300%,大大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产业需求。

如今,两国贸易战放大了双方的价值观冲突,有人猜测这是卡尼政府刻意树立的外交形象,也有人认为是加方的策略失误。

但无论如何,这都让加拿大陷入了某种两难:一方面想拥抱新兴市场,另一方面又在价值观和国内民意的裹挟下,对中国重新设置了层层限制。



在这种局面中,中国商务部也不甘示弱,于2025年3月20日发布首例所谓“反歧视性调查”,质疑加拿大的关税举措是否涉及明显的贸易歧视。

两国外交官隔空喊话,各式谈判桌上弥漫着火药味;卡尼对此的回应依然如故,演讲时强调“中加价值观不契合”,即便经济数据夜夜敲打着政策制定者,也未能促使他改变立场。

中加关系的坎坷,既有利益纠纷,也有意识形态的碰撞。

但从短期看,卡尼仍执意让加拿大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两手都要硬”,并将这个态度演绎到底。



三、亚洲新伙伴能替代中国吗?

随着美加关系骤冷、对华关系僵持,加拿大一度把目光转向其他亚洲国家,以在“印太战略”中寻觅更多合作机会。

卡尼主张的印太战略中,共有三大重点:其一,与印度重启自贸谈判;其二,扩大对日韩水产品出口;其三,积极参与美日澳“关键矿产联盟”,借此分散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

乍一看,这一套思路似乎相当完备,但在具体执行时却碰到形形色色的天花板。

先说印度:2025年1月,加印两国时隔7年后再次重启自贸谈判,展现出一定意愿,但实际的贸易规模却显得寒酸。



2024年加印的贸易额只有78亿加元,仅占中加贸易总额的6%左右。

要打开印度市场,签署自贸协议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实在制造业、技术转移、人才流动上仍面临障碍。

再加之印度本土对于农产品、医药产品等高度保护,也让加拿大的出口商常常“隔岸观火”,难以近距离落地。

日韩市场看似成熟,但却存在“老牌经济体”的固有逻辑。

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几乎是本土化模式,丰田在加拿大的工厂近年来裁员30%,原因之一便是零部件难以进入日本本土供应体系。



而韩国则在电池产品上执行较严格的KS认证,2025年2月更颁布新规,加拿大锂电厂商不得不额外承担多种测试费用,令合作前景远远不及与中国合作时来得直接与规模化。

即使在水产品出口上,日韩也有自己的供应链保护。

2024年加拿大对日韩的三文鱼出口确实增长了45%,但很难成倍扩张。

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品牌信任和通关检验标准,也是一道道隐形的门槛。

更不用说,要让加拿大能全面替代中国这个强大市场的角色,仍显力不从心。



不少加拿大矿业公司,如Turquoise Hill,尝试与日韩印方面联手,却依然难解海外融资、产业配套等现实阵痛,结果是2025年3月30日,路透社曝出该公司准备重新与中国方面接洽,谋求更大的合作空间。

对于卡尼政府而言,亚洲新伙伴固然能够提供一部分替代需求,但在经济体量、市场开放度、物流运输等层面,远未达到与中国相齐平的水平。

这恰恰是卡尼面临的尴尬:想放弃中国,却又无法完全依赖日韩印市场来支撑加拿大庞大的进出口格局。

以上种种困境,或许正好诠释了那个著名观点:政治高调易,经济现实难。



结语

过去几年里,中加贸易规模增长显著,中国已成为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然而,卡尼政府的一系列对华高关税操作,正让加拿大国内汽车、电动车和各类资源性产业深陷泥沼,当地消费者更在一次次价格攀升及供应短缺中叫苦不迭。

站在2025年的时间关口,我们见证了美加百年同盟的突然决裂,也看到了卡尼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所作出的强硬姿态。

历史学家常说,任何同盟都可能在“保护费”成为“掠夺工具”时瞬间崩塌。

这一次庞大的北美经济合作网络,在接连遭受关税锤击后,裂痕越发明显。



加拿大若继续在“经济主权”与“价值观外交”之间踌躇不决,势必陷入愈加被动的国际处境。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也释放出了“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信号,暗示对加合作并未彻底封死。

或许,只有放下盲目的意识形态纠缠,让商业与政治在理性层面重新对表,才能让加拿大在这片深度变化的国际棋盘中寻得一线生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