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3月31日,《太阳报》爆出猛料: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试图在最后关头劝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英国排除在即将启动的全球新关税计划之外,但遭到断然拒绝。特朗普没有任何缓和空间,哪怕斯塔默在通话中“恳请”延迟谈判时间,也只是换来一句冷冰冰的“我会研究细节”。这不是一次外交失败,而是对所谓“英美特殊关系”的一记响亮耳光。
特朗普计划于4月2日公布针对全球商品进口的新一轮“对等关税”,即美版经济民族主义的最新升级版。而作为曾经最紧密的跨大西洋伙伴,英国竟然连“过关免打”都没能争取到。通话无果,协议遥遥无期,斯塔默的“讨好战略”显然落了空。
《太阳报》的描述用词极其直白:英国在“恳请”,而特朗普“拒绝”。斯塔默甚至亲自邀请特朗普于6月访问伦敦,准备好“经济繁荣协定”供其签署,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感动这位一心只盯“赤字和选票”的美国总统。白宫表面答复是“研究”,本质上就是一句外交意义上的搪塞。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强硬,原因非常清楚:他眼中的英美关系,不是“特殊”,而是“可交易”。“友谊”不值钱,能让美国产业赚钱、让美国劳工投票、让特朗普民调上涨的国家,才是“好朋友”。而英国,如今既没有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战略筹码,更没有主动讨价还价的资本。
脱欧后的英国,本希望借助“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重塑全球地位。然而现实却是,一纸“全球英国”白皮书换不来白宫的一点同情。哪怕唐宁街一再强调“谈判建设性”,实际上美国根本没有将英国豁免放在优先级上。这不仅说明英美关系已经从对等滑向从属,更深层次暴露出英国在特朗普时代的华盛顿眼中,早已失去“价值感”。
从战略上讲,英国在美西方联盟中的边缘化已成现实。在特朗普主导下,美国优先、自利为先的单边主义彻底击穿“联盟共识”,从对德国的关税讹诈、到对日本的汽车收割,再到如今对英国的无情施压,整个西方阵营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质变:不是同盟,而是清算。
而这一切,对斯塔默政府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他上任后试图以“务实、稳健、亲美”的外交姿态修复脱欧带来的外交裂痕,如今却亲眼目睹英国在新冷战式经济秩序中被美国无情“无视”。他努力试图表现出“平衡外交”的新气象,结果却在特朗普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更令人尴尬的是,英国舆论对此并不买账。《卫报》称这次交涉“明显失败”,保守党内部有人质疑斯塔默“对特朗普太软”,而工党核心圈则担忧首相“形象严重受损”。在经济压力叠加选情紧张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此刻最需要的是对外突破口,但美国毫不犹豫地关上了这扇门。
而特朗普之所以毫无顾忌地拒绝英国,其实也与他一贯的战略理念有关:不相信盟友,只信关税。他始终认为,美国在过去几十年对外关系中“吃了太多亏”,而现在必须用经济手段“收回失地”。因此,关税成了他对盟友施压的万能钥匙。在这样的思维里,无论是伦敦还是柏林、东京或渥太华,统统都是“欠账的顾客”,不配得到任何豁免。
这一次,英国被毫不留情地拉上了征税名单,而特朗普则将4月2日称作“解放日”——是他要向世界宣布:美国的经济战争不再分敌我,只看能否为华盛顿输血。英美所谓的“特殊关系”,在这一刻彻底破产。留下的,是唐宁街的尴尬沉默和一纸“仍在继续建设性讨论”的空话。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构,而英国的角色日益边缘化。当它既失去欧盟平台,又被美国冷落,就连中立的“贸易中介国”角色也难以维系。如今的英国,只能在中美欧三大经济集团之外孤身漂流。斯塔默固然愿意把美国视作“救世主”,但对方眼中,英国只是一张可以征税的票据。
讽刺的是,英国曾是全球自由贸易的缔造者,如今却成了全球贸易单边主义的受害者。这不只是国际地位的塌方,更是对其对外战略迷思的致命暴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