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要将4月2日定为美国的“国家解放日”。
这一天有何特殊?
是特朗普推崇的“对等关税”实行的一天。
在特朗普看来,不管是盟友还是敌人 ,都不能占美国的便宜,而美国将从此(对等关税)解放,美国的制造业将恢复。
特朗普对自己的关税大棒,信心十足,但对于盟友欧盟来说,却十分难受。
所以欧盟要拿中国出气。
“税王”?
从上任第一天起,特朗普就不遗余力地将关税武器化。
他反复强调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吃亏了几十年”,是时候“要回来一些东西”了。
他的逻辑简单粗暴:谁对美国商品征多少关税,美国就应该回敬相同甚至更高的税率,哪怕对方是盟友。
这种“对等关税”表面看是公平,其实完全无视了不同国家间的经济结构差异,也无视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
汽车、半导体、能源、药品——特朗普的目标不再是个别产品,而是整个产业链。
而最引发全球紧张的,是他要对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施加“二级制裁式关税”,这很容易引起全球能源紧张。
所以他的这一连串动作,把全球市场直接拉进了寒冬模式。
他的这一动作,直接让高盛将美国GDP增速预期从2%下调至1.5%,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一夜间从20%上升到了35%。
美股剧烈波动,华尔街哀声连连;黄金价格一路飙升,投资者纷纷涌向避险资产。而在美国国内,反对声浪也愈演愈烈。
不少共和党议员都开始质疑这场“关税游戏”是否真的能让制造业回流,还是只会把通胀推高、让老百姓买单。
甚至连部分工会也表达了矛盾情绪,一方面欢迎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担忧产业链断裂会让工人直接丢饭碗。
但如果说美国人是“紧张”,那么欧盟的表现就是“心态炸裂”。
尤其是在特朗普宣布对欧盟制造的汽车征收25%关税之后,欧洲国家瞬间进入戒备状态。
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汽车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这一刀直接割在了欧盟工业的命脉上。
欧盟原本高调喊话要“对等反制”,可现实远比口号更骨感:欧洲对美国的市场、能源和高科技依赖极深,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
于是,一边是冯德莱恩发言强调“准备好了强有力的报复清单”,另一边却是欧盟贸易专员悄悄访美递交“妥协草案”,承诺放宽对美企业的限制、降低进口壁垒,以求换得关税豁免。
这场“嘴硬身体软”的外交拉锯战,在欧媒眼里简直是一场“耻辱性的低头”。
更加微妙的是,在面对美国打压的同时,欧盟竟开始把视线转向中国,试图借“中国牌”缓解对美压力。
欧盟拿中国撒气
一方面,欧盟高官密集访华,释放出更多务实合作的信号;
另一方面,在与美国的谈判中,欧洲却不断“碰瓷中国”——比如暗示中资企业在欧洲的市场准入问题可以重新评估,或者表示愿意和美方在某些对华议题上“共识联动”。
这不是合作,是利用;不是联手抗美,而是想拿中国来当谈判筹码。
中方对此显然心知肚明。
官方表态依旧克制,强调愿与欧方深化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但也明确拒绝被任何一方“当工具使用”。
尤其是在中欧多边机制如RCEP和中日韩经贸机制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显然更倾向于通过规则性、制度化方式巩固合作,而不是在美欧角力间随波逐流。
这场特朗普引起的关税风暴并不是一场单纯的经济争端,更是一场全球秩序的系统性重构。
美国要的是重新掌握规则制定权,不仅对中国产品加税,也对盟友步步紧逼,用关税政策撬动制造业回流和选民支持;
欧盟则陷入两难——一边不愿沦为美国的“经济附庸”,一边又缺乏真正的战略自主能力,只能在咬牙反抗与现实妥协之间反复摇摆;
而中国则需在双线压力下寻求稳定窗口,一方面应对美方施压,一方面应对欧方态度摇摆,同时通过拓展南南合作、深耕区域市场,增强战略缓冲。
特朗普的“解放日”也不是美国经济真正解放的开始,而更像是全球秩序失衡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他想用关税重新锚定美国的领导地位,但这代价是全球经济动荡与政治信任的消解。
欧盟的焦虑与左右为难,正好暴露了一个现实:在美欧中三角关系里,谁都想掌控局势,但谁都不是真正的主导者。
眼下,全球贸易体系站在十字路口。
继续走单边主义的路,或许短期看能“得分”,但长期看只会失去更多伙伴;而真正的出路,仍然在于回到谈判桌、重建信任基础。
否则,美国的“解放日”,很可能变成世界的“焦虑日”。
对于中国来说,稳住自身节奏、推动更公平的全球经济治理,才是赢得博弈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