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景圣
台民众党前主席、前台北市长柯文哲,4月2日清晨6时许在重重戒护下被送往台北医院接受泌尿系统手术治疗。他面色苍白,坐着轮椅出现在医院门口,憔悴之态令人震惊。而他的妻子陈佩琪也于随后抵达医院,面带疲态,难掩忧伤神情,直言“完全丧失医疗人权”。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医疗插曲,而是台湾政治阴影下人道底线的深刻崩塌。
柯文哲3月29日因剧烈腰痛、血尿症状首次送医,诊断为左侧输尿管结石,却因未达“住院标准”被迅速送回看守所。短短两日后症状急剧恶化,结石仍卡于输尿管,引发左肾积水,需立即手术。4月1日虽再次送诊,但台北看守所却又突然改变安排,将他强行带回,导致手术被迫延期。直到2日凌晨,病情进一步加重,他才被紧急送回医院,接受碎石处理。
这一系列荒唐却真实的转折,暴露的不只是医疗程序的混乱,而是一个政治人物在司法与健康夹缝中被持续钳制的窒息现实。从政治明星到被羁押病患,柯文哲的遭遇是对民进党当局所谓“民主法治”的最大讽刺。在台北看守所的处理过程中,“医疗权利”早已沦为看守与程序之间的牺牲品,而不是基本人道保障。
不仅是柯文哲的身体状况,更是看守所与医疗体系之间,“权限分割”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操弄。一个有急性病征的收押人,三次就医、多次被拒绝留院,背后是否有人操盘节奏、试图影响民意观感?陈佩琪的愤怒之言——“本来说可以留院,10分钟后又说要送回看守所”——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连病床也成了权力干预的前线。
柯文哲是医生出身,他比谁都清楚结石对人体的危害。而身为台湾政坛的独特角色,他更清楚,民进党不会轻易放过一个具备“摇摆选票号召力”的对手。去年大选期间,柯文哲一度被视为蓝绿之间的“破局者”,如今却落得病榻之上、连基本就医权都难以争取的地步,这背后是否存在蓄意打压与惩戒意味,绝非一句“依法处理”可以轻描淡写。
而岛内政治与媒体的反应,更令人不寒而栗。部分绿营支持者冷嘲热讽,媒体一度试图以“程序正义”替看守所做辩护,却避而不谈患者实际病况与医疗伦理。这种冷漠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反映出台湾社会对“异己”的宽容已趋近崩塌,一旦政治立场不符,连人道底线都不再适用。
台湾曾自诩“亚洲民主灯塔”,但在柯文哲病情事件上,这盏“灯”却照出的是制度冷血与政治算计的黑影。从侯友宜的假消息攻击,到韩国瑜的舆论围剿,再到柯文哲如今的就医风波,凡是不在“绿色轨道”上的政治人物,都必须为他们的存在“付出代价”。
这不是个案,而是趋势。而当一个社会让这种趋势得以正当化,它距离法治社会的解体就不远了。一个真正文明的体制,不该也不能允许病患在强烈症状下多次被拒留院治疗,尤其当他仍未定罪、依法享有人权保障时。若连柯文哲都能遭此对待,普通人又能指望什么?
结石可以碎裂,肾积水可以治疗,但制度性的冷血与政治性的报复,一旦习惯化,将成为压倒社会信任的毒石。柯文哲此刻的病床,已经不是医疗事件的现场,而是台湾政治现实的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