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回国,我太想回国了!”
这句话相信每个中国人听了都会不自觉地心头一颤。
3月28日,缅甸发生了7.9级的地震,而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们国家也是非常地重视,而最重要的,还是那些待在缅甸的中国同胞,他们是否还幸存?
作为缅甸第二大城市与经济枢纽的曼德勒,不幸距离震中仅17公里,遭遇了缅甸近百年最强震之一。
近 8 级的震级相当于上千颗原子弹级别的能量,一时间,缅甸多城市建筑坍塌,道路沟壑纵横,桥梁垮塌断裂。
后续接踵而至的 36 次余震,其中一次 6.4 级的强震,致使全国半数省份紧急 “拉响警报”,就连泰国、老挝等邻国也都被这场灾难波及。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预估,这场地震可能导致1万至10万人丧生,经济损失高达缅甸 GDP 的 70%。
对于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缅甸而言,这无疑是灭顶之灾。每千人仅 1.1 张病床的医疗体系,在如此惨烈的灾难面前,完全陷入崩溃。
更糟糕的是,雨季即将来临,次生灾害的风险急剧攀升,让缅甸的未来愈发黯淡。在这危急时刻,中国挺身而出,成为第一个向缅甸伸出援手的国家。
地震发生后的 24 小时内,中国云南救援队火速包机抵达仰光,带着专业设备与物资,马不停蹄地奔赴震中曼德勒。
救援现场环境恶劣到了极点,高温炙烤着废墟,救援人员每一刻都在与酷热抗争,而余震频繁来袭,每一次晃动都威胁着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再加上倒塌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二次坍塌,让更多生命消逝。
然而,中国救援队毫不退缩,在这重重困境下,顽强奋战五个多小时,成功从废墟中救出一名被困近60小时的幸存者。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迅速宣布提供 1 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并积极协调多支民间救援力量奔赴缅甸。联合国也紧急拨款 500 万美元,助力缅甸救灾。
然而,就在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全力援助缅甸之时,一些令人发指的现象却悄然浮现。撤离的华人商人惊恐地反映,在逃难途中竟遭遇 “持枪收费”。
在大家为缅甸的灾难揪心,为救援行动加油鼓劲之时,这种趁火打劫的行径,实在令人愤慨。那么具体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缅华人紧急撤离·】——»
对于湖南商人罗先生而言,3月28日的缅甸大地震,无疑是一场从天而降的灭顶之灾。当时他正身处震中曼德勒,全身心投入玉石采购工作,丝毫未察觉到危险悄然降临。
当剧烈的震动猛然袭来,整座城市都在摇晃,罗先生瞬间意识到大祸临头了。让他痛心疾首的是,两位平日里相熟的年轻姑娘,因下榻酒店在地震中轰然坍塌,不幸罹难。
罗先生深知,继续留在这座濒临崩溃的城市,无疑是坐以待毙。于是,他与同伴们果断决定,连夜驱车撤离,逃离这可怕的震区。
然而,逃亡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曼德勒至仰光的高速公路,早已在地震的肆虐下断裂,无法通行。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冒险踏上崎岖的山路。
一路上,地震后的路面布满裂缝,车辆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其中,坍塌的桥梁横亘在前,迫使他们不得不逆向行驶,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而车队在行驶途中,突然被一处卡口蛮横拦截,所幸,同行者凭借在当地积累的人脉关系,紧急周旋,才勉强化解了这场危机。
罗先生心有余悸:“一定要带现金,该给钱的时候别犹豫。”
在长达十多个小时的逃亡过程中,罗先生和同伴们不眠不休,神经始终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直到抵达仰光,才终于敢松一口气。
“我一定要回国,我太想回国了。”这是罗先生劫后余生的最真实的想法,也是无数在缅华人的共同心声。
在生死考验面前,对祖国的思念,成为支撑他们穿越重重险境的唯一信念。
尽管震后第二天,部分道路状况稍有好转,但缅甸部分地区的混乱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善。
网友们得知此事后,纷纷愤慨不已:“救援队在前线拼命救援,这些人却在后方趁火打劫,简直是恩将仇报!”
但也有理性的声音指出,缅甸长期深陷经济困境,地方势力割据严重,法律在这片土地上早已形同虚设。
无论如何,对于仍身处缅甸的华人而言,当下的首要任务,便是想尽一切办法,安全撤离。罗先生建议最好选择结伴而行,备足物资,避开高风险路段。
也衷心希望深入缅甸救援的中国救援人员,能够平平安安,早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