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杨晓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罢免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2025年3月28日,

杨晓明被判处死刑这条消息在爱企查上有显示,但是各大官方媒体都没有宣传,网上有很多关于他死刑的判决报道。



杨晓明是中国生物董事长,中国医药集团原工程师,原首席科学家,口罩初期,率先带领团队率先并研发生产国药灭活疫苗,全国抗击口罩疫情先进个人,两次院士候选人。

需要更正的是,杨晓明为国药集团疫苗研发负责人,与科兴新冠疫苗并无关联,科兴新冠疫苗研发主体是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杨晓明:

曾带队研发全球首款

新冠灭活疫苗


公开资料显示,杨晓明,1962年2月生,生物制品学专家,他曾任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董事长等。



杨晓明之所以被国内大众认识,是因为在新冠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研发上市了国内首款新冠灭活疫苗。

2020年12月30日,中国生物北京所的灭活疫苗获批批附条件上市,是国内获批的首款新冠灭活疫苗。2021年4月下旬,杨晓明还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深圳论坛”上表示,中国仅用了98天就研发出新冠灭活疫苗。

当然,他最为人知的故事细节,还是曾在疫苗未完成临床试验前以身试药——自己主动接种,9个月内抽血60余次监测抗体水平,以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

因此, 2020年之后,杨晓明成为中国抗疫的标志性英雄。

科兴疫苗的研发者究竟是谁?



科兴疫苗的研发组织者实际为科兴控股的实际控制人为尹卫东。

科兴疫苗,是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简称,是一家在美股上市简称科兴生物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尹卫东。

尹卫东为河北唐山人,1964年出生于唐山,唐山卫校毕业。尹卫东2003年起担任北京科兴总经理,后通过科兴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控制了北京科兴73.09%的股权,并以科兴控股(香港)为主体美国上市。

杨晓明被误读为科兴疫苗研发者,可能与名称混淆有关。

央企国药集团旗下有一家企业,就是杨晓明任职过的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新冠疫苗研发;而科兴疫苗由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供公司研发,其母公司为北京科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而A股仍有一家名为“科兴制药”——全称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制药企业,其实际控制人为邓学勤。

14亿人忧虑的到底是什么?

无风不起浪。杨晓明谣言的迅猛传播,显然与大众对疫苗安全性的深深担忧有关。

在注射疫苗后,群众亲眼看到或体会到的各种不良反应是非常之多的。

而疫情后,每个人身边各种年轻人猝死、病死,包括著名年轻运动员赛场猝死的信息,正在加剧大家的疑虑。

这些疑虑是有科学依据的。

耶鲁大学研究的“疫苗接种后综合征”

据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披露的耶鲁大学专家研究结果,发现接种辉瑞和莫德纳生产的mRNA新冠疫苗后,很多人出现了“疫苗接种后综合征”(PVS),症状包括头晕、耳鸣和运动不耐受等。部分患者在接种疫苗多年后,还出现了免疫细胞差异和血液中新冠病毒蛋白等生物性变化,甚至可能引发流感样症状、淋巴结肿大和神经问题。

而美国新冠疫苗伤害赔偿计划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在至少接种一剂新冠疫苗的2.7亿美国人中,有14000人提出因接种新冠疫苗而导致受伤或死亡的索赔。

《Science》的忧虑

另一篇较为权威的由 Gretchen Vogel 和 Jennifer Couzin-Frankel 合著,2023年7月6日发表于《Science》杂志的深度报道。



文章认为,新冠疫苗引发的副作用,包括罕见的异常血栓和心脏炎症。另一个明显并发症——一组类似长新冠(Long Covid)的衰弱症状,医学界对这种称之为“疫苗相关长新冠症状”(Long Vax)的现象逐渐达成共识,科学家们正努力深入研究并探索治疗方法。

“当你看到一两个病例时,可能会怀疑是巧合,”哈佛医学院神经学家兼研究员Anne Louise Oaklander说,“但当你看到第十个、第二十个病例时……”她停顿了一下,“事出反常必有妖。”

文章强调,这类病例极为罕见——远低于感染后的长新冠发病率。症状可能包括持续性头痛、严重疲劳、心率及血压异常,通常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周内出现。

但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逐渐发现,这些症状与已知医学疾病存在部分吻合。

洛杉矶数据库研究

Cedars-Sinai医学中心团队分析了28.5万接种者的健康数据,发现接种后90天内POTS相关症状发病率较接种前3个月增加33%(2581例 vs. 1945例),但自然感染后发病率增幅达52%(1.2万例 vs. 8000例)。

研究者Alan Kwan指出,尽管需谨慎推广数据,但“明显存在接种后POTS风险增加的信号”。

大众为何担心?

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5月公布中国新冠疫苗不良反应情况: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全国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65亿剂次,不良反应31434例,报告发生率为11. 86/10万剂次。

当时,中国疾控中心认为,中国新冠疫苗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9年我国其他各类疫苗的平均水平,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收益远大于风险。

但是,这都是4年前的情况了。这4年发生了很多事情。

2022年4月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前北京市卫健委主任于鲁明被抓,网上到处流传于受贿科兴公司2.7亿元,科兴公司大肆行贿各地官员的信息,官方未曾出面否认。而此前的2014年,北京科兴向国家药监局生物制品处处长尹红章行贿55万,尹红章已被查,科兴已有前科。

2025年2月,2022年8月卸任的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被查。

据中新网统计,2024年至少有350名医药卫生系统干部被查,其中包括院士、厅官、三甲医院书记院长以及药企董事长,包括原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自林,贵州省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王小林等。

而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医疗领域职务犯罪1800余人,同比上升1.6倍;同期起诉行贿犯罪2772人,同比上升20.2%。2024年前9月,医疗上市公司中7家实控人或高管因涉嫌行贿、职务犯罪被留置或立案。

医疗系统的严重腐败,让大众对疫苗的安全性心存疑虑。另一方面,各种年轻人的猝死案例在新闻或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

一般来说,传统灭活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需 5-10年,包括临床前研究(1-10年)、三期临床试验(3-8年)及审批流程。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甲肝疫苗等均需多年验证。

而2021年国药和科兴的疫苗,都是未完成完整临床研究而附条件上市的。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美国、中国等仅用了一年左右就完成了疫苗研发,2021年其疫苗均附条件上市。

按照常规和常识,附条件上市的疫苗,需要在4年内完成确证性临床试验,验证疫苗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因此,虽然科兴疫苗已经停产,国药的疫苗也半停产,但对于14亿人普遍注射的疫苗,仍需要他们向监管部门提供三期、四期临床数据,每年提交研究进展,并有监管部门实时评估风险。

而目前公众担忧最大的不良反应,比如血栓、过敏反应、肺结节等问题,也需要进行持续监测并给出结果。

这不是他们对大众的恩赐,而是他们对大众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