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通,这位曾在美国学术圈崭露头角的大陆留学学者,近年来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他与上海纽约大学副教授李晓隽共同发布的《两岸青年身份认同量化研究》,给出的结论让人瞠目——“Z世代大陆青年对台海议题的关注度下降”。
这项研究以数据为依托,掀起了一场关于两岸统一认同的激烈争论。
赵通并不满足于仅仅在学术界留下自己的名字,试图通过舆论改变大陆对台湾的态度。
赵通提出的四条策略,旨在通过外部势力和国际舆论的力量,影响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认知。
赵通的意图背后,是否真能对大陆的统一共识产生实质性影响?
赵通是谁?从北京到美国的转型
赵通,来自河南的清华大学物理系高材生。
早年间,赵通在北京市外事办公室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时候的他就已经开始接触国际事务。
北京市外事办公室是个忙碌的地方,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国际组织代表来来往往,赵通在那里参与过不少具体事务。
赵通在这样的氛围里逐渐发现,自己对这些交叉领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核武器政策和军备控制这样既高深又关键的方向。
于是下定决心,告别了外事办公室的稳定岗位,远渡重洋去了美国。
他选择的是佐治亚理工学院,这所学校在科技和国际事务领域有很强的实力,跟他的兴趣简直是无缝对接。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顺利拿下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也更加聚焦在了战略安全这个大框架下。
博士毕业后,赵通没有选择立刻回国,而是加入了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开始了他的资深研究员生涯。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是个全球知名的智库,专门研究国际和平与安全。
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核武器政策和军备控制上,每天跟同事们一起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参与各种国际项目的讨论。
核潜艇报告和台海模拟
赵通在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时,逐渐将目光投向了核武器政策和军备控制领域,尤其是中国核潜艇的发展。
2018年,他完成了一份名为《中国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与战略稳定》的研究报告,聚焦中国094型核潜艇的技术进步及其对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
报告中,赵通详细梳理了中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
他提到,094型核潜艇作为中国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备了潜射弹道导弹,显著提升了中国二次核打击的能力。
他在分析中还加入了大量数据,比如潜艇的航程、导弹射程以及可能的部署区域,力求让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依据。
同时,他也探讨了核潜艇发展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比如周边国家因此增加军备投入,或者区域内误判风险的上升。
报告完成后,赵通将其副本提交给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对方对这份报告的评价出乎意料地高,认为其分析全面且具有启发性,最终决定将其纳入教材,作为研究中国核战略的重要参考资料。
随后,赵通的学术轨迹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他前往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担任访问学者,参与了一个名为管理原子项目的国际研究计划。
赵通被分配到的任务是模拟台海冲突中的核风险管控。
他与团队成员一起设计了多种冲突场景,比如台海地区因军事对峙升级而导致的核威胁,或者外部势力介入引发的连锁反应。
他在模拟中负责分析各方可能的反应,并尝试提出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赵通查阅了大量关于台海问题的历史文献和政策文件,还与来自中国和台湾的学者进行了多次交流,了解双方在核议题上的立场和底线。
四招出击:文章掀起波澜
赵通的学术研究在2023年5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他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回音室如何威胁台湾》的文章,提出了四条针对台海问题的策略。
第一条是通过非政府组织散布“台湾问题与百姓无关”的言论,试图削弱大陆民众对台湾议题的关注度。
第二条是渲染武力统一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比如贸易中断、供应链受损等,强调其对大陆经济的冲击。
第三条是利用国际法专家挑战中国对台湾主权的法理共识,质疑其历史和法律依据。
第四条则是借助社交媒体放大反对统一的声音,通过网络平台在大陆内部制造舆论分歧。
为了支撑这些策略,赵通引用了大量数据和案例,比如过去非政府组织在国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社交媒体在舆论战中的实际案例。
文章刊登后不久,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所迅速做出反应,在当月组织了一场闭门研讨会,专门将赵通的文章作为台海议题的讨论蓝本。
参与研讨会的包括来自美国各地的学者、政策分析人士以及政府顾问,他们围绕赵通提出的策略展开了激烈争论。
几个月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让赵通的文章再次成为焦点。
2023年底,有媒体曝光了一起网络谣言事件,称有人在社交媒体上散布“泰国噶腰子”的谣言,试图通过制造恐慌转移公众注意力。
调查显示,这起谣言的源头是台湾的信息战部队,其操作手法与赵通文章中提到的第四条策略高度相似,即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信息来影响舆论。
这一发现迅速在两岸三地引发热议,许多媒体和评论家开始追溯赵通文章中的内容,探讨其策略是否已经在现实中被部分采纳。
学术风波:质疑声四起
赵通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他与上海纽约大学副教授李晓隽合作的《两岸青年身份认同量化研究》。
当时,赵通正在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推进自己的核政策研究,而李晓隽则在上海纽约大学专注于社会科学的量化分析。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探索两岸青年在身份认同上的变化趋势。
他们选择了一个大胆的方向:通过分析大陆年轻一代对台海议题的态度,来揭示所谓“Z世代”群体的关注点转移。
研究历时数月,最终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Z世代大陆青年对台海议题的关注度正在下降”。
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率先站出来提出批评。
该中心的一位资深研究员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表示,赵通和李晓隽的研究方法存在明显漏洞,尤其是在抽样上不够严谨。
他们指出,B站和小红书的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而农村地区、三四线城市的青年声音几乎被完全忽略。
此外,社交平台的数据具有天然的自我选择性,用户往往只表达与平台氛围相符的观点,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大陆青年的真实态度。
复旦团队还进一步提到,赵通和李晓隽在分析时未充分考虑平台算法对内容推荐的影响,这使得数据的代表性更加值得商榷。
就在这场争论尚未尘埃落定时,另一项研究又将赵通推上了风口浪尖。
新加坡国立大学刘瑶团队发布了一份“大陆反战民调”,声称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大陆民众对武力统一台湾的态度,得出结论显示反战情绪在青年群体中有所上升。
这份民调的框架与赵通的研究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都聚焦于大陆青年的态度变化,都尝试通过数据量化社会情绪。
刘瑶团队的民调很快被学术界发现存在方法论缺陷。
他们的样本主要来自网络问卷,参与者多为城市青年,且问卷中的问题设计带有一定诱导性。
比如直接询问“是否支持武力统一”而未提供足够背景信息,导致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更巧合的是,刘瑶团队的结论与赵通研究中的“关注度下降”遥相呼应,这让一些学者怀疑他们是否参考了赵通的思路。
为啥没火?大陆底气硬得很
赵通在《中国的回音室如何威胁台湾》一文中提出的四条策略,看似精心设计,却并未在大陸内部掀起预期的波澜。
现实却远比他设想得复杂。大陆对统一台湾的决心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明确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立场。
这种立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通过历史教育和政策宣传深入人心。
无论是教科书中关于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记载,还是官方在国际场合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反复强调,都让普通民众对台湾的归属形成了清晰的共识。
赵通试图通过舆论手段动摇这一共识,其难度不亚于用微弱的力量撼动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山。
大陆在网络管理上的高效也成为赵通策略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
自2010年代以来,大陆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逐年加强,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极快。
赵通文章中提到的通过社交媒体放大反对统一声音的策略,在这种高效监管面前,几乎没有施展的空间。
从小学到大学,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
学生们在历史课上学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历史,在政治课上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并非走过场,而是通过教材、讲座、甚至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反复强化年轻一代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认知。
赵通的策略试图利用非政府组织和国际法专家制造舆论分歧,但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的国家认同,这些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此外,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让民众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从基础薄弱逐步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国际贸易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任何外部势力试图干涉台湾问题的举动,往往会激起民众的反感,反而强化了统一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