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1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罕见硬气地对美国放话,誓言不会屈服于特朗普政府的压力。他所面对的,是一份由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外国贸易壁垒评估报告》,这份年度“敌人清单”中,澳大利亚赫然在列——被指控在药品、肉类与社交媒体立法方面“损害美国利益”,面临成为下一轮贸易战靶子的现实风险。
面对美方步步紧逼,阿尔巴尼斯态度坚决地表示:“这些议题没有谈判余地”,并直言“不会在我的任期内削弱澳大利亚的生物安全法”。这种公开硬怼白宫的语气,罕见地撕下了“美澳同盟牢不可破”的遮羞布,也标志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正在浮现:所谓盟友,在特朗普式单边主义下,不过是顺从与否的区别。
美国对澳大利亚的“围剿”来得并不突然。从药品补贴机制,到牛肉与水果的检疫标准,再到最近争议最大的“媒体议价机制”——即要求像Meta、谷歌这样的美国科技巨头,必须向澳大利亚媒体公司支付新闻内容费用。这些政策在澳国内广受支持,但在美国看来却是“贸易障碍”,甚至被解读为对美国资本的“敌意法案”。
然而,澳大利亚这些做法是为了捍卫其公共健康、媒体主权与农业安全——也就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政策独立。而如今,美国竟然以“贸易正义”的名义要求澳方让步,本质不过是以经济霸权手段迫使盟友服从资本利益的再分配。这不是谈判,而是经济讹诈;不是合作,而是勒令就范。
而且更讽刺的是,在地缘政治舞台上,澳大利亚一直是美国最忠实的战略附庸——无论是南太战略围堵,还是对中国的对抗性立场,澳都甘当桥头堡。但回头一看,美国对澳的“盟友待遇”呢?没有优先市场准入,没有军事采购优惠,甚至连关税豁免都不愿意象征性地给一份。特朗普上台以来对澳大利亚态度的变化,正是一面照妖镜,让所谓“西方共同体”的虚伪逻辑暴露无遗。
阿尔巴尼斯的强硬,固然在表面上赢得了部分国内掌声,但真实的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特朗普早已明确表示,自4月2日起将正式执行“对等关税政策”,农产品征税也同步启动。作为全球最依赖出口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的对美出口若遭重创,将直接冲击其农业与制造业的生计根基。更不用说,美方针对其“药品补贴体系”的批评,正是为未来医药市场开放预设路线,澳国内医保制度正站在被资本撕开的悬崖边上。
而这一切,恰恰发生在澳大利亚对中国“示好”的时刻。3月30日,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首尔举行,澳大利亚虽未参会,但在周边外交中频频释放出“期待修复对华关系”的信号。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澳深知:它无法靠“对美一边倒”维系全球战略平衡,也无法靠盲目追随美国,维持其贸易命脉。美国的收割,逼着澳大利亚必须寻找第二出口。而这个出口,正是亚洲,正是中国。
在2025年全球秩序再平衡的动荡窗口中,美国正在失去盟友的信任,却丝毫不自知。它一边口口声声谈“规则”“价值”,一边用关税大棒砸向所有国家——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通通躲不过去。这种零和逻辑注定走向破裂。正如阿尔巴尼斯所言,“在我任期内绝不会修改这些政策”,这句话背后是对美国战略傲慢的正面回击。
但是,这种反抗的声音能坚持多久?如果美国真的加征关税,澳方是否会挺到底,还是像过去数次一样,在政治压力与经济代价之间被迫让步?阿尔巴尼斯政府即将面对最现实的选择题——到底是捍卫国家政策独立,还是继续当美国“最听话的伙伴”,但被当成最可割的韭菜。
阿尔巴尼斯此次顶住压力强硬表态,是对“主权换市场”的拒绝。但如果没有更强的战略自主能力、没有在全球新秩序中寻找平衡支点,这种表态迟早会变成无声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