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最头疼的位置莫过于接应。从陈忠和时期到郎平时期,尽管两次登顶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但两位金牌教头始终没有完全解决接应荒的难题。陈忠和和郎平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把其他球员改成接应的做法,前者用的刘亚男,后者用的刘晏含。
到了蔡斌时期,他的做法也效仿了前两位名帅,替补接应使用的是郑益昕。随着新周期郑益昕即将退役,中国女排替补接应又出现了真空,只能靠龚翔宇一人支撑。但龚翔宇的年龄逐渐增大且伤病也越来越多,需要休息的时间也会越来越久。
那么,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替补接应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不光需要满足二换三的战术需求,也需要满足能够打满全场,轮换主力的需求。结合国内各队的接应,能够拿来就用的寥寥无几,除了天津的陈博雅外,其余球员都无法满足“中国式”接应的标准。
当替补接应人才难寻时,新帅不妨考虑前任们的做法,从其他位置改造出一名合格的接应,唐欣和王艺竹就是最佳人选。唐欣在前年世青赛半决赛和决赛都是以替补接应上场,成为全队前二名的得分手,她扣球有爆发力,打长线为主。如果去竞争主攻位置,她的一传还无法满足,但打替补接应绰绰有余。
王艺竹这边的情况和唐欣也比较类似。王艺竹曾多次以主攻身份参加过国家队集训,但始终无法站稳脚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下三路薄弱,尽管近几年接起了一传,可惜一传面积较小,且到位率偏低,很多时候都是撩高为主。这样的下三路技术是很难达到国家队对主攻的地板要求的。王艺竹22年世锦赛曾客场过接应,天津队时也多次打过接应。
既然唐欣和王艺竹两名主攻都因为下三路较差而无法达到主攻的要求,何不错位竞争呢?两人都有过客串接应的经验,发挥的都还算不错。与其和其他主攻内卷,还不如去人才匮乏的接应位置竞争。其实,王艺竹和唐欣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队中都有一位被大家看好的正牌接应。
比如江苏女排有国家二队的周页彤。比起唐欣,周页彤最大问题不是上场时间,而是扣球比较匀速,特点不突出,号称青年队接一传,可到了成年队从未见过她展示一传能力;天津的陈博雅一传面积比较大,一传弧度也不错,便于二传组织战术球,防守略显薄弱,进攻缺乏爆发力,拿到国际比赛就有些不够看了,世俱杯就是最好的证明。